馆舍的沿革与现状
馆舍是图书馆发展的硬件基础,是办好图书馆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走过的一百多年历程中,馆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狭小到宏大,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成立之初,使用的馆舍是马神庙和嘉公主府的梳妆楼,条件相当简陋。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大学堂藏书楼亦更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在馆舍西侧增建了一座西文阅览室,俗称西文藏书楼,原藏书楼用作中文阅览室,使整个馆舍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展。
1918年10月,李大钊任主任的图书馆迁入沙滩红楼一层,并设立了两处分馆。红楼原设计并非用于图书馆,其建筑布局亦不适合图书馆功能之发挥。但从规模上讲,比藏书楼时期已经有了不少扩充,设有六个阅览室和中、小二十余个书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声誉日隆,兴建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舍已经成为当时全校师生的共同呼声。1931年暑假,北大图书馆由红楼迁入其北侧的嵩公府(临时馆舍)。图书馆迁入嵩公府后,书库合并为七个。设立了大阅览室、特别参考室、杂志阅览室、阅报室等四个阅览室,条件较之前有所改善。同时新馆筹建也在积极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