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又号孟邻。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回绍兴参加郡试,被录取为余姚县学附生,仍回学校读书。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8年赴美,次年自费入加州大学农学院,后转入社会科学学院,主修教育,同时兼任革命机关报《大同日报》撰述。191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不久即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教授研究教育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江苏省教育会理事。1918年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不久创办《新教育》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后,代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同年蔡元培复职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科教授兼总务长。1921年被聘为国立东南大学校董,同年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不久被任命为第三中山大学校长(次年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不久国民政府改大学院为教育部,任教育部长,仍兼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当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副董事长。1930年,辞去教育部长职务,不久即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任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1938年临时大学迁至昆明,与梅贻琦、张伯苓等组成常务委员会处理校务。1945年,任行政院秘书长,不久由胡适继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1950年赴台湾,开展农村复兴工作,改善农民生活,增进农民福利,提倡四健教育,推行计划生育。1958年兼任台湾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当选菲律宾政府举办的麦塞塞奖金政府服务部门第一届得奖人。1964年6月19日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蒋梦麟从事教育事业多年,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运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历代教育原则,并且与西方文化中的相同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其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认为二十世纪的学术为科学教育,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在教育行政方面,主张推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大学及专门教育、童子军教育并重。在教育内容方面,主张发展个性,注重美感教育和体育,注重科学知识的传输、职业陶冶和公民训练。提倡平民主义,主张培养独立不移之精神,健全之精神,精确明晰之思考力,发展个性,培养专才。

  主要著作:《西潮》(英文自传,后译为中文)、《孟邻文存》、《谈学问》、《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新潮》等。主要论文:《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博士论文)、《高等学术为教育之基础》、《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改变人生的态度》、《和平与教育》、《新旧与调和》等。

  “北大名师”有蒋梦麟的图文资料。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