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前沿科技系列讲座第二讲举行,孟杰主讲“科技创新浅识:从左手和右手谈起”
5月24日下午3点,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前沿科技&书香九三@燕园”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孟杰受邀作题为“科技创新浅识:从左手和右手谈起”的讲座,全校几十位师生聆听了该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孟杰从科学素养的概念引入。他指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精神。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创新发展重要基础。他以自己评审高中物理教材的经历现身说法,强调了向普通民众普及基本的科学观念的重要性。他表示,布鲁诺坚持真理不惧火刑的科学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普通民众不能不明真相盲目献身。
讲座中,孟杰深情回顾了自己在北大求学、培养学生、评审论文的经历,并告诫同学们要培养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模型建构能力、科学推理能力、科学论证能力、质疑创新能力、解释交流能力等。在他看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大学,应在研究生培养上作好表率。
孟杰讲述对科学创新的认识与看法
孟杰回溯世界科技史,为同学们讲述了几个物理、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故事。X射线的发现开拓了物理学界的新天地,伦琴发现X射线是几十年的精心准备加上对偶然现象敏锐判断的结果。新元素的发现则是由于精工利器,卢瑟福发现α射线后就把α射线当成工具轰击一系列物质,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劳伦斯发明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作为研究原子核内部的有力工具。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日本先后制造出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而我国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由赵忠尧等科学家们的努力制造出来。
孟杰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原子核中的手征对称性概念,即手征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人类的手、某些化学和药物分子以及海螺壳等都有手征性。原子核层次的手征对称性于1997年提出,随后成为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孟杰依次介绍了手性原子核的识别、获得手性原子核的途径,并列举了近几年该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
现场问答环节,孟杰与现场师生就物理领域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观众提问,原子核是圆的还是椭圆的?孟杰认为原子核的形状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排布情况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还有观众好奇,人工智能对理论物理有什么影响?孟杰表示人工智能带给理论物理较大的冲击。理论物理由于门槛高、难度大,从基础学习到前沿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学习成本,很多人没能入门就望而却步。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可以基于人类已有知识的总和进行外推,并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对于人工智能对理论物理的影响,孟杰表示自己一直在密切关注。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研主持。
主讲人简介
孟杰,北京大学教授。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8年入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2000年和2013年)、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2007年)、伊朗花拉子模国际奖(2008年)、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2009年)、德国金科奖(2010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22年)等荣誉。领导国际合作组发现原子核手征对称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联立自发破缺的证据,被遴选为《物理评论快报》封面,入选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发表SCI论文490余篇,引用18,000多次,H因子70,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文字:梁捷颖
摄影:张芝赫、卢昱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