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古典音乐的殿堂——意大利歌剧·罗西尼

2016-05-16

 

迈入古典音乐的殿堂——意大利歌剧·罗西尼

时间2016/05/23(周一)19:00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音乐视听室

主讲人:刘岠渭,1947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1983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曾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财团法人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音乐总监。

在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任教期间,因深感台湾音乐教育所缺的不是演奏家,而是欣赏者的培养,刘教授开始举办各种讲座,向民众普及古典音乐之美;这项行动持续至今近三十年,举办了三千多场讲座,开启了台湾古典音乐欣赏的风气,并引领许多不会看谱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与满足。刘教授也因此被誉为兼纳中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

默观,沉思,聆赏音乐的新美学,台湾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岠渭先生的五大主张:

音乐非语言,不要去猜测音乐代表的具象意义,创作背景亦非首要;

要有敬意,要专注,将自己简单、真诚地融入活生生的音响实体里,与之同肌理,共魂魄;

高度的音乐欣赏,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通过乐曲分析找寻音乐中的逻辑性,感受音乐绝对的美;

学会与音乐单独相处;

在家先把唱片听熟,现场聆听才能有好效果。

讲座内容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他以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的正歌剧贯穿着强烈的民族解放思想,喜歌剧机智、明快、典雅,寓意深刻,在当时曾引起人民广泛的共鸣,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在本场讲座中,台湾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岠渭先生将引领读者一起进入罗西尼的歌剧世界,领略意大利歌剧的绚灿华美。

现场将有微信扫码送礼及听讲座抽奖活动。

导聆曲目: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灰姑娘》《威廉‧泰尔》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博雅讲坛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附录:导聆曲目剧情慨述如下

 

1.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时间:十八世纪   地点:西班牙塞维利亚

 

第一幕

塞维利亚某广场,左侧是唐巴托洛的家,黎明将近。菲奥雷洛提着灯,带领几名乐师悄悄上场,阿玛维瓦伯爵身披斗篷,跟随在后。各就各位后,伯爵便在乐师伴奏下对着唐巴托洛家的阳台唱起歌来(看啊,明媚的天空/Ecco, ridente in cielo),向少女罗西娜示爱。

可是天色就要大亮,窗户却依旧紧闭,罗西娜的身影始终不见,伯爵怕被人发现,便让菲奥雷洛付工钱。拿到高报酬的乐师情不自禁地大声道谢。

乐师和菲奥雷洛下场后,远处传来非常愉快的高唱声。歌声近了,原来是理发师费加洛。他自称「本城的总管」,不仅替人理发、剃胡、写信,还动点小手术(No.2:本城的总管来到/Largo al factotum),说得就像这塞维利亚城片刻缺他不行似的。

阿玛维瓦伯爵认出来人是旧识费加洛,便把他叫住,说自己因为爱上住在这里的医生之女才离乡背井。费加洛回答,家务事他无所不能,还说罗西娜只是接受唐巴托洛的监护。这时,唐巴托洛的声音从阳台门后出现,提到唐巴西利奥之名,又说今天就要和罗西娜结婚。

唐巴托洛离开后,费加洛便建议阿玛维瓦伯爵对屋里的罗西娜唱情歌。伯爵化名「林多洛」,她唱副歌响应了,但随后就有人从里面把窗子关上。伯爵非常恼怒,决定请费加洛帮忙,让自己今天就能进屋去,并应允以金子为报。费加洛要伯爵扮成士兵去唐巴托洛家借宿,说假装喝醉更容易得到信任。

唐巴托洛家中一室。罗西娜思念着林多洛,还写了封信(No.5:刚才听到的歌声/Una voce poco fa)。这时,费加洛进来找她,不巧医生回来,费加洛便躲了起来。唐巴托洛一进门就大骂费加洛,追问罗西娜是否和他见了面,她承认,还故意说费加洛使她倾心。

唐巴西利奥来到。唐巴托洛说自己打算在明天之前和罗西娜结婚,唐巴西利奥则是来通报罗西娜的秘密情人阿玛维瓦伯爵已到了城里,他主张捏造谣言诽谤伯爵,并对「诽谤」这种手段大发议论(No.6:诽谤是一阵清风/La calunnia è un venticello)。但唐巴托洛不愿意磨蹭,他要唐巴西利奥一起草拟婚约,赶快办理结婚手续。

费加洛把偷听到的消息告诉罗西娜,但她只在意林多洛的事。费加洛说林多洛是自己的表弟,且由衷地爱着她;接着便向罗西娜索取短笺当作信物,好安排林多洛前来相会。罗西娜把先前写的信交给了费加洛。

唐巴托洛进来,竭力盘问罗西娜:费加洛来干什么?她的手指为何沾满墨水?便条纸为什么少了?鹅毛笔为什么又削尖了?罗西娜一概含糊其词,使得唐巴托洛大为光火,扬言以后他出门都要把罗西娜关在房里(No.8:像我这样的医生/A un dottor della mia sorte)。

阿玛维瓦伯爵扮成醉醺醺的骑兵前来敲门,拿出借宿令要求住下。罗西娜闻声而来,趁着唐巴托洛读公文的空档,伯爵偷偷告诉她塞维利亚理发师自己即是林多洛。唐巴托洛一边赶罗西娜走,一边又要拒绝伯爵留宿,却被两人连手捉弄了一番。在这同时,冲突也愈加激烈,伯爵拔出剑,声称要杀唐巴托洛,众人努力劝阻。

费加洛闯了进来,要大家别再吵闹,这场骚动却越发厉害,终于把军官和士兵引来了。军官宣布要逮捕伯爵,伯爵便把他叫到身边,悄悄出示身分证明。见到军官的态度转为不敢造次,众人都很惊讶,但不明所以。

 

第二幕

唐巴托洛家中一室。唐巴托洛独自嘟囔那酒醉骑兵一定是阿玛维瓦伯爵的手下,这时有人敲门,访客是化装成唐巴西利奥弟子唐阿隆索的伯爵,表示唐巴西利奥病了,所以由自己代课;接着故意把罗西娜写的信交给唐巴托洛,宣称是从伯爵那儿得来的。唐巴托洛很高兴地把罗西娜带了过来。

罗西娜一眼就认出伯爵,要他救她出火坑。这时费加洛上场,表示要替唐巴托洛刮胡子。多疑的唐巴托洛好不容易答应,费加洛借着进房间拿毛巾的机会,把阳台钥匙偷到手。不料唐巴西利奥突然出现,伯爵借口唐巴西利奥对信件一事并不知情,拢络唐巴托洛一起连骗带赶,终于把他弄走了。

费加洛开始为唐巴托洛刮脸,伯爵则假装上课,乘机告诉罗西娜当晚就要来接她。唐巴托洛听见后勃然大怒,把伯爵和费加洛赶了出去。这些纷乱吵闹使女管家贝尔塔心有所感,她把中年女人对现实和工作的失望及牢骚,都一起发泄出来了(No.14:老家伙在找老婆/Il vecchiotto cerca moglie)。

唐巴托洛领着唐巴西利奥进来,唐巴西利奥断言,唐阿隆索就是伯爵本人,唐巴托洛于是要他马上请公证人来。唐巴西利奥走后,他接着就把那封信交给罗西娜,说伯爵存心玩弄她,罗西娜信以为真。

暴风雨过后的夜里,费加洛和伯爵来找罗西娜。罗西娜愤怒地指责林多洛把她出卖给阿玛维瓦伯爵,伯爵知道不能再隐瞒,便承认自己正是伯爵本人,并宣布要娶她为妻。罗西娜大喜过望。

此时,唐巴西利奥和公证人来到。伯爵等人发现阳台边的梯子已被取走,逃脱不了,费加洛干脆先发制人,请公证人为伯爵和罗西娜证婚。另一头,伯爵则威胁利诱、恩威并施,唐巴西利奥只好就范,也同意担任见证人。

唐巴托洛带着军官和士兵上场,准备逮捕伯爵。伯爵亮出身分,并拿出刚签署的婚约,在连唐巴西利奥都劝他放弃的情形下,唐巴托洛只得认栽。众人高歌为新人献上祝福,幕落。塞维利亚理发师

 

2. 罗西尼:歌剧《灰姑娘》

地点:唐马尼菲科男爵府邸及唐拉米罗王子宫廷

第一幕

第一~二场 唐马尼菲科男爵府邸里一间破败的厅室。克洛琳达正在试跳自以为优美的舞步,蒂丝贝对着镜子搔首弄姿,而男爵的继女、人称「灰姑娘」的安杰莉娜却在一旁煽火煮咖啡。她的母亲是个富有的寡妇,不幸病故之后,男爵将遗产全数霸占,供自己和两个亲生女儿挥霍,安杰莉娜便沦为女佣,整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厨房的煤烟更把她熏得灰头土脸。

灰姑娘边干活边唱歌排解内心苦闷(从前有个国王要娶妻/Unavolta cʼera un re),姐姐们不耐烦地加以斥责,这时外边传来了敲门声。

灰姑娘打开大门一看,原来是个讨饭的老乞丐,但谁也没想到他竟是唐拉米罗王子的老师阿利多罗,受王子之托微服私访。克洛琳达和蒂丝贝都粗暴地赶他走,安杰莉娜则偷偷拿了面包、倒了咖

啡给他,两姐妹发现后正欲责打,一队王宫的侍臣到来,宣布王子邀请城中所有少女参加舞会,将在舞会中亲自选妃。

克洛琳达和蒂丝贝欣喜若狂,将灰姑娘支使得团团转,叫她帮忙梳妆打扮。男爵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也喜出望外,因为这个家早已濒临破产,急需攀一门高亲来光耀门庭并缓解经济困境。恰好昨夜男爵梦见自己变成一头生出双翼的驴子,还飞上了教堂尖顶,于是便将这个梦当作自己将要飞黄腾达的预兆,兴致勃勃地讲述给女儿听。

第三~六场 父女三人都满怀希望各自回房做准备时,化装成皇室侍从的唐拉米罗王子上场。他听阿利多罗说这里有一位既美丽又善良的女孩,便决定亲自查访。

拿着托盘出来的灰姑娘被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吓了一大跳,东西都掉在地上摔碎了。唐拉米罗一面帮灰姑娘收拾一面和她交谈,两人都被对方深深吸引;但同时灰姑娘又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唐拉米罗要找的是男爵之女,尤其当他问起她的身分时,她是怎么也说不明白。这时,男爵的女儿又大呼小叫地使唤灰姑娘了,她急忙赶了过去。

受命假扮王子的丹迪尼气宇轩昂地来到,他用廉价的奉承让克洛琳达和蒂丝贝高兴得忘乎所以,得意洋洋地赴舞会去了,灰姑娘却还在向唐马尼菲科苦苦哀求,拜托继父哪怕只让她去一刻钟都好!男爵不但不答应,还骂她妄想、要用手杖打她,唐拉米罗和丹迪尼仗义阻止了,男爵辩称她只是个爱说大话的女佣。

正当唐马尼菲科要和丹迪尼等人一同离开时,阿利多罗拿着户口簿赶来,问道上面登记男爵有三个女儿,第三个女儿在哪里?男爵假装悲伤地说她死了,当灰姑娘天真地上前否认时,男爵咬牙切齿地威胁要杀她,丹迪尼以王子身分制止,并将男爵带走。

第七场 阿利多罗再度化装成乞丐上场,他亲切地称灰姑娘为女儿,表示能够帮助她体面地去参加王室舞会。对于她的疑惑,阿利多罗解释:上帝将会用祂的神力来帮助善良无辜的受苦人。隆隆作响的豪华马车载着珠围翠绕、衣着焕然一新的灰姑娘朝王宫驶去。

第八~十二场 唐拉米罗王子的宫廷。舞会上,克洛琳达和蒂丝贝对丹迪尼大献殷勤,丹迪尼一边冷眼旁观她们争风吃醋,一边表现得对两人似乎都有意思,然后便向唐拉米罗报告:两姐妹都既虚荣、傲慢又刁蛮。这个与阿利多罗的报告矛盾的结果,令王子大惑不解。

这时,克洛琳达和蒂丝贝又来纠缠丹迪尼,要他表态究竟想娶谁。丹迪尼表示虽贵为王子也只能娶一个妻子,另外一人不妨就嫁给侍从吧。唐拉米罗亦装作脉脉含情的样子向她们求婚,姐妹俩立刻悍然拒绝。

第十三~十五场 阿利多罗带来一位蒙面美女,引发一阵骚动,当她揭开面纱露出绝美的容颜后,在场者无不惊艳,唐马尼菲科更是讶异万分,因为她长得实在太像灰姑娘了。他和两个女儿只得自我安慰,说灰姑娘还全身褴褛地在家里待着呢,唐拉米罗则觉得她的声音似曾相识。众人在疑虑不安的气氛中入席用餐。

 

第二幕

第一场  唐拉米罗王子的宫廷。无名美女的到来使男爵忧心忡忡,担心他过去所做的恶事被揭穿。听到王子和女儿的相处情形是对着克洛琳达大笑、又对蒂丝贝叹息之后,唐马尼菲科坚信两女之一必能中选,便开始幻想女儿当上王妃后各种贿赂源源不绝的景象。

第二~四场 唐拉米罗也同样在琢磨着不知名美女的身分,她为何与在男爵家遇见的那个可怜少女如此相似?这时,他看见丹迪尼紧追不舍地跟着不知名美女来到,便悄悄地躲藏起来。原来,丹迪尼也被其纯洁美丽所吸引,正苦苦地向她求爱;灰姑娘不为所动,她表示自己重视的是德行和真正的爱情,最后还坦承自己爱的不是王子,而是他的侍从。

唐拉米罗欣喜万分地走了出来,但是灰姑娘并没有马上接受他的求婚,只将左臂的手镯脱下来,要他去找一个右臂也戴着同样手镯的女子,到时他若不嫌弃,她就属于他了。说完这段话后,灰姑娘便飘然而去。

唐拉米罗告诉丹迪尼不必再假扮王子,接着立即出发去寻找心仪的女子。丹迪尼正觉怅然若失,唐马尼菲科又来催他决定新娘人选,丹迪尼便承认自己只不过是个侍从。男爵只好带着无处发泄的满腔怒火,悻悻地和两个女儿回家去。

第五~终场 唐马尼菲科男爵府邸里有火炉的大厅。灰姑娘换回了破衣裳,坐在火炉旁一如既往地唱着歌,唯一不同是右臂多了一只手镯。她一边唱歌一边抚摸手镯,思念着心上人。男爵和两姐妹进来了,他们一看到灰姑娘,就想起舞会上那个不知名美女,便将所有失望与愤怒全都发泄到她身上,吼叫着要她去准备吃的。

暴风雨突然来临,在城里找寻灰姑娘的王子和丹迪尼下车避雨,却发现自己走进了唐马尼菲科的家。大喜过望的男爵坚持要唐拉米罗挑选女儿做妻子,卑躬屈膝地叫灰姑娘赶紧将家中最好的椅子搬来给王子坐;对真相一无所知的灰姑娘将椅子搬到丹迪尼面前,还受到唐马尼菲科粗暴斥责。

这时,灰姑娘认出成了王子的唐拉米罗,唐拉米罗也发现了她臂上的手镯,两人都又惊又喜。王子宣布灰姑娘将成为他的爱妃,男爵父女一听,马上气急败坏地抗议,王子不予理会,带着灰姑娘离去。

阿利多罗出现,对克洛琳达和蒂丝贝讲明了当前形势:由于男爵侵吞了灰姑娘母亲留下的遗产并且挥霍一空,依法必须将这座府邸及所有家产拍卖偿还,男爵一家三口将在贫困中度过余生,避免这个下场的唯一办法,就是向灰姑娘赔罪请求宽恕。

于是,她俩只好和男爵一起去向灰姑娘请罪。灰姑娘对过往的恩怨毫不计较,反而还因男爵肯认自己为女儿、克洛琳达和蒂丝贝愿意叫自己一声妹妹而欣慰不已。她唱出对未来幸福的展望(不再悲伤/Non più mesta),众人也齐声祝福。幕落。

 

3. 罗西尼:歌剧《威廉泰尔》

时间:十三世纪     地点:瑞士乌里州的阿尔特多夫附近

 

第一幕

群山之中的村庄,右侧高高的山崖上是威廉‧泰尔的房子。

威廉‧泰尔倚铲而立,思考处于奥地利统治铁蹄下的国家命运,其妻艾德薇格在一旁纺织,儿子詹米则练习射箭。众人忙着筹备三对青年男女的婚礼,并为即将开始的庆典歌唱。德高望重的长老梅尔希塔尔由其子阿诺尔德搀扶而来,他是来为新人祝福的,泰尔请他先进屋躲避夏日的酷热,群众也暂时散开。

舞台上只有阿诺尔德留下,叙述心中苦恼:一次雪崩意外中他救了哈布斯堡公主玛蒂尔德,二人情不自禁地相爱了。但对祖国和对玛蒂尔德这两种对立的爱,使阿诺尔德痛苦万分。

远处响起号角声,阿诺尔德知道这是奥地利统治者狩猎归来的信号,打算躲藏起来以见心爱的人一面时,正好和从屋里出来的泰尔迎面相遇。泰尔看出阿诺尔德有心事,便加以询问,并要求他参加抗敌的行列,以实际行动表现爱国心。

婚礼开始了,梅尔希塔尔为新人祝福,这时,远方再次传来号角声,而且越来越近。泰尔发现阿诺尔德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开,便赶紧去找他。舞蹈和游戏继续进行,气氛非常热闹。忽然,年老的牧羊人洛托尔德脚步踉跄地跑来,手中还拿着一把沾血的长斧头。原来是盖斯勒的部下想要非礼他的女儿,他把那人砍死了,现在遭到追捕,只有渡河到对岸才有生路。

洛托尔德恳求渔夫罗迪载他过河,罗迪却因河流太湍急而拒绝。追兵渐渐逼近,在此危急关头,泰尔回来了,他以高超的划船技术将洛托尔德渡向对岸,村民都跪在岸边祈祷他俩平安脱险。

两人平安登陆逃入森林的同时,罗道尔弗也带领士兵,杀气腾腾地赶来了。他追问是谁救了洛托尔德,没人答话,只有梅尔希塔尔愤慨地说:「恶棍!这片土地上没有告密者!」为了泄愤,罗道尔弗命令手下逮捕老人,并将村子烧得片瓦不留。

 

第二幕

琉森湖畔的深谷里,夜幕将临。

狩猎归来的奥地利绅士、淑女过场,玛蒂尔德随后上场,她偷偷离开同伴,就是为了和阿诺尔德幽会。她焦急地等待心上人,并唱出对他的深情(阴暗的森林/Sombre forêt)。

阿诺尔德来到,表示二人身分悬殊,不应相爱。玛蒂尔德对他的爱却坚定不移,她说只要他为奥地利立下战功,两人便能如愿以偿,阿诺尔德应允了。这时,脚步声临近,玛蒂尔德与他约定黎明再会之后急忙离去。

来者是泰尔和瓦尔特,他们听到了这对爱侣的甜言蜜语。泰尔责备阿诺尔德不该爱上敌

人,他却直言要为玛蒂尔德离开这块土地,泰尔和瓦尔特便说出梅尔希塔尔已被盖斯勒的部下杀害的消息。阿诺尔德悲伤难抑,心中燃起复仇之火。三人坚定地起誓,要为国家献身。

脚步声响起,翁特瓦尔登、施乌兹和乌里州的志士陆续到来,他们高举草叉、铁锹和镰刀作为武器,在泰尔领导下,宣誓血战到底,直到祖国自由独立。

 

第三幕

第一场 乡村小礼拜堂前。阿诺尔德前来与爱人告别,他将父亲被盖斯勒一帮人杀害的事告诉了玛蒂尔德,两人的恋情只得结束。她回答自己对爱情始终不渝,并劝他逃离此地,阿诺尔德表示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报仇雪恨。二人坚定彼此的立场后互道诀别。

(由于本剧演出时间相当长,第三幕第一场常被省略。)

第二场 阿尔特多夫的中心广场,纪念奥地利统治瑞士一百周年的庆典正在举行。广场中心竖立一根高高的旗竿,上面挂着盖斯勒的帽子,路过者都必须向它行礼。

盖斯勒正阴沉地坐在广场一头的高台上,众兵士对他唱着颂歌,还强拉少女跳舞,人们的不满与愤怒越来越强烈。舞蹈结束时,所有村民都被迫向帽子行礼,只有威廉‧泰尔带着詹米拒绝了,便被兵士拉到人群之前。

罗道尔弗从泰尔不寻常的胆识猜测他就是帮助洛托尔德逃脱的人,便立刻将他逮捕,没收他的弓和箭。泰尔小声地要詹米逃跑,转告母亲点燃烽火作为起义信号,但盖斯勒问清詹米的身分后,想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他从树上摘下苹果放在詹米头上,泰尔必须将它一箭射穿,才能得到赦免。为了救儿子,泰尔一度屈膝求饶,可是詹米相信父亲的本领,鼓励他不要担心。

泰尔恢复了自信,在挑选射苹果的箭时,暗中又藏了另一支。一切准备就绪,泰尔泪眼朦胧地把詹米抱在胸前,要他保持镇静,向神祈祷(千万不要动/Sois immobile),随即一箭将苹果射成两半!群众欢呼泰尔获胜,可是泰尔拥抱儿子时,暗藏在身上的箭却掉了下来,对盖斯勒的质问,泰尔回答如果自己误杀了儿子,这支箭就是为他准备的。暴怒的盖斯勒立即下令逮捕泰尔父子。

这时,玛蒂尔德赶到,以君主之名将詹米置于自身保护之下,却不得不让盖斯勒带走威廉‧泰尔。盖斯勒宣布要将泰尔押往位于湖心的库斯纳赫碉堡。群众的悲愤呼声与兵士的歌功颂德,交织混合成了一片。

 

第四幕

第一场 梅尔希塔尔生前居住的山间小屋。战争迫在眉睫,阿诺尔德回到故居做最后告别,他忆起了惨遭杀害的父亲(默默无言的故居/Asile héréditaire)。这时,响应泰尔号召而来的起义军高喊着「复仇」上场。泰尔的被捕更促使众人觉醒,他们渴望战斗但苦于没有武器。阿诺尔德宣布,父亲和泰尔长久以来已经为这一刻储备好了武器,众人听闻后士气高昂。

第二场 琉森湖畔,暴风雨即将来临。艾德薇格心烦意乱,竟想去见盖斯勒以求与夫儿共生死。这时却意外地听见孩子的呼唤,原来是玛蒂尔德带着詹米回来了,她表示自己决定留下来作人质,直到泰尔平安归来;两人又告诉艾德薇格,泰尔正被押送渡湖。詹米忽然想起了父亲要他点燃烽火的嘱咐,随即不顾一切地飞奔上山去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但仍不忘取出父亲心爱的弓箭。

狂风暴雨袭来,众人跪地祈祷泰尔平安。洛托尔德跑来告诉大家:盖斯勒等人被风浪的颠簸吓破了胆,只好松开泰尔的手让他驾船,现在正向岸边驶来!就在小船靠岸的那一瞬间,泰尔一跃上岸,并立即将船推回湖中。他从詹米手中拿起弓箭射向盖斯勒,盖斯勒中了箭,跌落湖底。与此同时,阿诺尔德也率领起义军前来报告,他们已经将阿尔特多夫占领。

云收雨止,蓝天重现,美丽风光一览无遗,群众心怀喜悦,向神献上感谢的祈祷。幕落。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1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