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

2009-10-14

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

① 時間  2009年10月20日至30日

② 地點  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樓一層北側多功能廳

③ 主辦  北京大學圖書館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聯合舉辦

④ 前言

傅增湘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1917年任民國教育總長,在五四運動中,因抵制北京政府罷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而被免職,與北京大學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傅增湘先生畢生搜訪中國古籍,藏書達20餘萬卷,是中國近代大藏書家之一。1947年後陸續將所藏古籍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北京圖書館和故鄉四川。傅增湘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籍的版本目錄研究,造詣深厚,是享譽海內的版本目錄學家。
今年10月20日是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北京大學圖書館、 東京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紀念展,以緬懷、追念傅增湘先生。
三校同時分別展示自己的收藏品,及另外兩校藏品的圖板。北京大學藏有傅增湘先生題跋及藏書不下二十種,著作及書目不下二十種,今選其中部分展示,幷以圖板展示東京大學藏傅增湘先生題跋及藏書十八種,京都大學所藏傅增湘先生題跋及藏書五種。
展覽日期為10月20日至30日。
熱情誠摯地歡迎所有的參觀者。

⑤ 生平

    傅增湘先生生平

     傅增湘先生(1872-1949),字潤沅,號沅叔,四川省江安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九年(1903)以散館考試一等一名授編修。三十一年(1905)在天津先後創建女子公學、高等女學和女子師範。三十四年(1908)任直隸提學使,在保定、天津、灤州、邢臺積極創辦完善初等師範學校,曾撰寫《改良私塾淺說》。
     1917年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5月15日因堅决反對解散北京大學、鎮壓學生和拒簽罷免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的命令憤而辭職。
     1911年作爲南北和議參議,在上海偶然買到宋刊本《新刊諸儒批點古文集成》,乃汪啓淑進呈四庫本,開始聚書。又遍交沈曾植、楊守敬、莫棠、徐乃昌、張元濟等人,相互研討。回京後,繼續購得盛昱、端方、徐坊、海源閣楊氏、抱經樓盧氏、江陰繆氏、獨山莫氏,及天一閣佚出之書。
     1925年出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將宮中散于各殿圖書集中,幷且請陶湘進行編目,同時編纂了《故宮善本書影》。
     傅增湘先生的祖父傅誠先生藏書,曾從莫友芝處獲得元刊《資治通鑒音注》,1916年傅增湘先生得端方舊藏宋百衲本《資治通鑒》,名藏書之所爲“雙鑑樓”。1928年在收得南宋內府寫本《洪範政鑒》後,改以《資治通鑒》與《洪範政鑒》相配爲“雙鑑樓”。
     傅增湘先生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買宅藏書,取蘇東坡 “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定名爲“藏園”。六十歲以後把所藏編爲《雙鑑樓善本書目》四卷,《雙鑑樓藏書續記》二卷,收入善本1238種,又把所藏供校勘研究之用的普通書籍編爲《藏園外庫書目》,收書3347種,十萬餘卷。七十歲時,又把六十歲以後所收書編爲《藏園續收善本書目》。晚年曾重新甄別鑒定生平所收宋元善本,囑其哲嗣傅忠謨先生編撰爲《雙鑑樓珍藏宋金元秘本書目》,著錄宋刊本108種、宋寫本1種、金刊本1種、元刊本59種。將歷年南北訪書所見詳作筆記,積累至肆拾册,題名爲《藏園瞥錄》或《藏園經眼錄》,1980年經傅熹年先生整理,編爲《藏園群書經眼錄》出版。又將所見各書摘記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上,供外出訪書時參考,後來亦經傅熹年先生整理,編爲《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出版。
     傅增湘先生曾主持影印自藏《方言》、《周易正義》、《困學紀聞》、《永樂大典•台字韵》、《太平廣記》等書,還編刊《雙鑑樓蜀賢遺書》十二種,又以百衲宋刊本《資治通鑒》及珍本古籍數十種支持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編印《四部叢刊》。
     傅增湘先生先向李盛鐸學習,以後與鄧邦述、章鈺、吳昌綬、吳慈培、張允亮、徐森玉、袁克文等人互相切磋研討,以校勘爲每日功課,積累數十年,成爲校勘名家。晚年清理生平所校書,其哲嗣傅忠謨先生編爲《藏園校書錄》,收入校書797種,16301卷。
     1947年,將生平手校群書捐贈北平圖書館,當時清點爲337種,3581册。1948年分二次出讓少數明刊本及名家鈔校本給北平圖書館。因身體狀况日衰,囑長子傅忠謨日後將“雙鑑”捐贈北平圖書館,以外庫書贈四川。
     1949年10月20日辭世,享年七十八歲。

⑥ 北大校史
    北京軍閥政府是不做不休的。本來,五四運動一起,就把北大放在了與北京政府對立的地位。北洋軍閥的頭目們把這次學潮看成是北大提倡新文化、宣傳新思想的結果,他們尤集矢于作爲北大校長的蔡元培。還在“五四”當晚,在國務總理錢能訓召集的內閣緊急會議上,他們就有解散北京大學、撤免蔡元培校長之議。後又不斷揚言要“焚北大校舍,殺北大學生”,“以三百萬金購人刺蔡”。而當時各報亦紛紛登載錢能訓訓責教育總長傅增湘的話:“汝謂蔡鶴卿地位不可動搖,如蔡鶴卿死,則又如何” ? (《學生界又發生大問題》。《晨報》,1919 年5 月10日。) 5月8日北京政府已內定安徽孔教會會長馬其昶爲北大校長,免去蔡元培的校長職務。幷隨即連下三道命令:一、查辦北大校長(這個命令因傅增湘拒絕副署,未能發出),二、由警廳將已釋學生送法庭訊辦,三、整飭學風。面對這樣的情勢,蔡元培的內心發生了極大的矛盾:屈服于北京政府的殘暴壓力,對愛國學生進行約束和壓制,原非所願;而率領學生公開與北京政府對抗,以其所處的地位,亦所難能。在這種情况下,他除了辭職出走,別無他路可擇。
   引自《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 )》增訂本  蕭超然等編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4 月  見第三章“北京大學在五四運動前後”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