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 汤一介、乐黛云先生的图书馆情缘

10月18日下午,陈建龙馆长一行来到朗润园教师公寓,拜访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韶蓉、图书馆综合管理中心主任周义刚、受赠与合作办公室主任季梵陪同。

 

“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乐黛云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在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先后主持建立全国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现代文学和跨文化文学研究。

“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乐黛云说。

1984年夏,乐黛云先生从北美结束访学回到北大,在季羡林、李赋宁、杨周翰等先生的支持下,接过中国比较文学的大旗,开始着手建立中国比较文学学科。

让世界都能欣赏优美的中国文化,成为了乐黛云先生肩上的责任。她自己却从不提为开创学科而做的诸般繁难辛劳的工作:“不说这些。一个学科的发展,一项事业的发展,比起个人的得失来,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 乐黛云的丈夫、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生前曾这样描写他们夫妇俩。

汤先生家学渊源、古文基础深厚,而乐先生外语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让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相得益彰。

这对在各自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的大家,称呼自己为湖畔小鸟,在未名湖畔散步、看书、晒太阳、讨论问题。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他们相扶相携,患难与共。两人的这段伉俪之情,也一直在北大流传。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汤一介、乐黛云先生与图书馆的情缘可谓深厚。两位先生都是爱书如命的大家。在乐黛云先生的家里,处处可见堆积而成的“书山”。面对满屋藏书,她也只是谦虚笑称:“我的房间没有收拾,乱七八糟的。” 家里的这些书,其实并非全部。她已捐了很多给北京大学图书馆。房中的书是她随手翻看的“新书”。

2011年9月,两位先生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杂志及个人手稿、文献和照片等珍贵资料,其中包括汤一介先生之父、已故国学大师、北大原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生前保存的全部书刊、手稿和照片,含善本书72种500余册、有用彤先生眉批的稀有本200余册、敦煌唐写经一卷。

在2011年9月16日举行的赠书仪式上,汤、乐两位先生的致辞表达了他们对学习与从教60多载的北大的感恩之心和热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近百名在场的师生员工。汤先生指出“有容乃大”,北大只有“容”,才能确保其“大”。而将毕生藏书捐赠给北大,则是他们报答母校的最好方式。

两位先生此次的捐赠,不仅丰富了北大关于古代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文献收藏,有利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有助于对汤用彤先生及两位先生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北大学者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格。

此次拜访过程中,陈建龙馆长向乐先生详细说明了捐赠图书的整理使用情况。目前图书馆正在深入推进“汤用彤汤一介藏书室”中汤一介、乐黛云赠书的整理编目工作,准备在图书馆古籍中心及特藏中心分设相关专藏书架,对所捐赠的图书进行集中收藏。待将文献完整编目后,图书馆计划将完整书目清单再送乐先生一份留存纪念,以表感谢。乐黛云先生对相关工作进展表示期待。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16字被汤一介先生视作家训,这16字原本出自汤先生祖父汤霖先生遗留的一幅长卷《颐园老人生日䜩游图》中汤霖先生自己的题记,这也成为汤霖、汤用彤先生、汤一介先生三代人行为处世的准则。此卷轴也随之前的赠书一道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珍贵馆藏。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就曾对汤先生不慕名利的家风表示了钦佩,“汤先生家里有很丰富的藏书,他生前就与学校签下协议,将他父子两代人的珍贵藏书都捐给北大,这很让人感动。我认为,这体现了他的家风,这是君子之风。学术是天下的公器,学者是为天下人的公益而生的,私心、私欲不是不能有,但总归应该少一点,多替别人考虑、多替未来的人考虑,如此,气象方能大”。

 

《儒藏》工程

2002年10月,汤一介先生在耄耋之年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2003年底,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后担任首席专家、《儒藏》编纂中心主任。《儒藏》是教育部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人文社科项目,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编纂《儒藏》精华编,计划出书339册,收书670种,约2亿字,收录了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第二步《儒藏》全本计划收书3500余种(含“精华编”),约10—12亿字,规模与《四库全书》相当,将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比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

吴志攀教授评价汤先生是主持《儒藏》的不二人选:“汤先生对‘何为中国、何为中国传统、何为中国经典’有着成体系的思想。他对当下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状况,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且他又在北大,北大有足够的人才,有很好的图书馆,有做大事的基础,所以,他来主持《儒藏》这个‘工程’,是最合适的。”

提到《儒藏》的编纂难度,汤先生也感到重任在肩。为完成这项浩大工程,汤先生联合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学者,组织起近500人的学者队伍,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意识承担起这一数百年来先人未曾完成的“盛世工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北大,专门看望了汤先生,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聆听了他关于《儒藏》和儒学的见解,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汤先生向总书记介绍了《儒藏》“精华编”的编纂情况后,汇报了编纂《儒藏》全本的计划,总书记听后说:“你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并进一步关切地询问汤先生编纂《儒藏》有什么困难,恳切地说:“我们支持你们。”

在汤先生生前倾尽心力的主持下,在总书记的关怀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儒藏》工程 “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已全部完成出版,越南之部也已完成编纂,韩国、日本的稿件正在积极编纂中。今明两年之内,《儒藏》“精华编”数据库、单行本都将相继推出。《儒藏》中心与图书馆正筹备联合举办《儒藏》工程成果展。

 

参考:乐黛云,《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

汤一介、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吴志攀,《回忆汤先生与<儒藏>

中国教育报,《汤一介:“我不是哲学家”》

杨韶蓉,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汤一介先生的事业,高质量推进《儒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