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和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联合举办的“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第六期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期沙龙以“人机协同学术写作:技巧、实践和边界”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范逸洲作报告,全校1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由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生张祖政主持。
讲座现场
范逸洲主讲
本次报告围绕“技巧”“实践”“边界”三个关键词,深度解析AI在学术写作领域的实用技巧与使用边界。范逸洲结合相关工具介绍了AI在文献结构梳理、精准动词选用、口语与学术表达转换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并强调伦理意识、读者意识和故事线意识是人机协同学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思维。他以“why-why-why”策略剖析如何将研究动机转化为清晰的写作脉络,并明确指出,简洁清晰的表达胜于辞藻堆砌。在实践部分,范逸洲展示了团队自主构建的学术写作AI智能体,讲解其设计原理和核心功能。他分享了一项针对人机协同写作的实证研究,通过分析“AI指导组”与“导师指导组”学生在写作行为上的差异,揭示出高智能工具虽能提升即时写作表现,但可能削弱学生的认知评估与深度思考。他形容AI更像是“一个不拒绝任何问题的搭档”,并指出,其低社交成本特征正在改变学生寻求学业帮助的路径。
针对AI辅助文献综述、数据分析、观点润色,论文AI率检测以及智能体使用等方面,现场师生进行投票,并就人机协同的相关写作行为是否符合学术伦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范逸洲在总结时表示,尽管目前对人工智能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边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I能够成为写作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却无法取代写作者自身的独立判断与原创思考。
交流互动
本期沙龙是学校学术写作指导沙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的举行,不仅为学校师生理解和规范AI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了实践经验,更为师生协同探索人机协同写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与实践路径。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以及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联合发起,是学校师生数智素养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期沙龙与图书馆信息素质工作坊合作,由相关院系或部门承办,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实操工作坊以及组织座谈研讨等丰富多元的活动,为师生搭建人工智能前沿发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助力师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掌握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方法,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并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相关活动视频已同步在北大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及北大媒体资源服务平台的专栏上线,方便师生们随时观看与学习。
文字:季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