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下午,“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张帆为与会者进行了主题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资治通鉴》”的分享。本次讲座通过性质、作者、编纂方法、编纂原则、史学思想、注释、相关著作7个方面介绍《资治通鉴》的特点和价值。
张帆作讲座
张帆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三个性质”为“编年史、通史和‘借鉴’目的”,即“编集历代君臣事迹......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并介绍了此书的内容分配:由周纪、秦纪、汉纪构成的战国秦汉部分,共68卷,622年,约占全书23%;由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构成的魏晋南北朝部分,共108卷,369年,约占全书37%;由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构成的隋唐五代部分,共118卷,371年,约占全书40%。总计294卷,1362年,300余万字。
张帆介绍了《资治通鉴》的写作班子:作者司马光,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字君实,别号涑水先生,卒封温国公,谥文正。1038年20岁中进士,1066年48岁撰进《通志》8卷奉诏续编历代君臣事迹,1067年49岁宋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1071年53岁以闲职居洛阳专心著书,1084年66岁《资治通鉴》书成,1085年67岁入朝拜相,1086年68岁病卒。
讲座现场
除了作者,还有他的“助手”们,包括负责两汉初稿的刘攽(字贡父,1023—1089),负责魏晋南北朝初稿的刘恕(字道原,1032—1078),负责隋唐五代初稿的范祖禹(字梦得,1041—1098)以及负责校正文字的司马康(字公休,1050—1090)。最后再由司马光亲自执笔进行删改润色。
司马光将编纂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丛目、长编,到定稿,再到编写目录及考异。在此处,张帆还提到了他个人在学位论文写作时的趣事,虽然进度相比其他同学落后,但他遵循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方法,即先列出提纲排比好资料,再进行写作,进度便突飞猛进了。
至于编纂原则,张帆讲道,这方面并没有留下什么成文的材料,只能从零碎的资料中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对如何处理“正统”问题,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又比如对编年体裁的灵活运用,张帆引用前人的总结,指出其中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采用连载法,始末连贯、因果彰明,成为全书相对独立的章节;对某个时期的历史,常采用集中叙述一二事而兼顾其他的方法,主次有别、中心突出;对某些不宜单立条目而又值得一提的“次等”史事,多用附叙法,由一事连类而及他事;广泛使用追叙法,先溯由来、次及本事;有时使用补叙法,依时述事,附带点明后果。
在史学思想方面,张帆介绍,《资治通鉴》的思想非常正统,以儒家伦理纲常为评判标准,符合的便表彰,否则予以批判。但大多数情况下司马光并不直接发议论,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体现出态度。只有在少数认为需要明确表示立场或倾向的时候,才会以“臣光曰”为发端进行评论,或是转引前代学者的相关评论。
张帆又简要介绍了《资治通鉴》的注释以及相关联的其他著作。张帆在讲座的整个过程中插入讲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事件和例子,使讲述深入浅出,严谨与生动并存。
现场观众互动提问
分享结束后,张帆与现场师生就《资治通鉴》这部著作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此书的阅读方法讨论、在不同的学习和人生阶段阅读此书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以及古代与现代史学的演变与对比等。
现场合影
文字:刘芮佳
摄影:田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