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信息素质工作坊|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第五期举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写作

4月28日下午,由教务长办公室联合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和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举办的第五期“数智教育发展沙龙”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期沙龙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写作”为主题,由图书馆协同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雅琼、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冯硕分别作专题报告,200余名师生参加。教务长办公室数智教育办公室主任冯菲主持本次沙龙。



讲座现场

刘雅琼以“AIGC背景下的学术文献检索实用攻略”为题作报告。她由通俗易懂的法学案例引入,指出在AIGC时代,高效进行学术检索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包括内嵌学术检索功能的通用型AI检索工具、传统学术数据库的AI检索模块以及专门的AI学术检索工具。她详细介绍了秘塔、玻尔、Consensus、Elicit等AI产品的使用方法,并对比了AI学术检索和传统学术数据库检索在检索结果及呈现、检索效率及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刘雅琼强调,在使用AI工具检索文献时,需注意核验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谨慎使用AI生成的结果。她还指出,目前基于学术数据库的检索渠道仍是获取高质量学术文献的主要途径。她还从选用合适的检索工具、掌握数据库检索技巧、使用数据库的自动跟踪研究进展等方面,讲解如何高效地查找文献。此外,她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优化检索词、构建专业检索式,从而提升文献检索效率。


image2.jpeg


刘雅琼主讲

冯硕在“智能助手与学术理性:AI时代下的学术写作”报告中,从写作教学研究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AI写作与人类写作之间的关系。她以审慎客观的态度指出,尽管AI技术能够为写作学习提供辅助,但如果在写作的初始阶段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会削弱学习者在攻克困难任务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教育本质。冯硕强调,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写作是一项需要调动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发散思维以及综合整理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在AI使用策略上,冯硕提出了辩证的实践建议: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主动掌握AI工具的新功能以提升效率,又要坚守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她建议在写作练习阶段优先依靠自主创作,完成初稿后再运用AI进行反馈优化。这种“以我为主,技术为用”的应用模式,不仅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有效规避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弱化风险。


image3.jpeg


冯硕主讲

本期沙龙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写作的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AI时代文献检索与高效筛选、学术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中英文写作差异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参与师生表示,通过此次沙龙,不仅学到了AI工具的高效使用技巧,更对学术场景中AIGC的使用规范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认识。大家认为,AI虽是加速学术进程的“智能助手”,但文献溯源的严谨态度、问题意识的自主建构以及学术表达的思维锤炼,始终是学术研究与写作中必须坚守的核心根基。


现场交流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以及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联合发起,是学校师生数智素养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期沙龙与图书馆信息素质工作坊合作,由相关院系或部门承办,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实操工作坊以及组织座谈研讨等丰富多元的活动,为师生搭建人工智能前沿发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助力师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掌握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方法,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并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相关活动视频已同步在北大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及北大媒体资源服务平台的专栏上线,方便师生们随时观看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