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学科之美系列讲座——物理之美”第六讲举行,宋博主讲“探寻物质的极致低温:揭秘超冷原子的奇妙世界及其前沿应用”

5月16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物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学科之美系列讲座——物理之美”第六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物理学院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宋博作题为“物质可以有多冷?走进超冷原子的奇妙世界”的讲座。全校40余位师生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晓主持。

讲座现场

宋博以日常生活中对“冷”的感知为引,介绍了物理学中更为精确的温标——开尔文(K)。当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已逼近绝对零度(0K),达到了约几十pK(pK=10⁻¹² K)的水平,远低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讲座的核心内容围绕如何将物质冷却到如此低的温度展开。宋博详细阐释了激光冷却的基本原理,包括利用光的粒子性(光子)与原子碰撞实现减速,以及巧妙运用多普勒效应和红失谐激光实现对原子运动的持续“刹车”。实验物理学家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因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基础上,通过蒸发冷却,即逐步降低囚禁势阱的深度,让能量较高的“热”原子逃逸,从而使余下原子达到更低温度,最终可以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BEC)。BEC是当玻色子原子被冷却到极低温度时,其德布罗意波长远大于原子间距,大量原子占据同一量子基态而形成的宏观量子现象。康奈尔、维曼和克特勒因实验上首次实现BEC而荣获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宋博介绍了通过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精确测量原子团温度,并展示了课题组镱原子BEC在动量空间中清晰的凝聚峰图像。

宋博作讲座

讲座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超冷原子的操控技术及其前沿应用。宋博重点介绍了光晶格和光镊两项核心技术。光晶格通过激光干涉形成周期性势阱,囚禁其中的原子可以用于模拟固体材料中电子;而光镊则像“光的手指”一样,可以精确囚禁和操控单个原子,构建任意形状的原子阵列。宋博的课题组致力于发展光晶格与光镊混合系统,旨在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大规模、高保真度、单点可控的量子体系。

在应用层面,宋博介绍了量子模拟。他引用费曼的观点,强调了用量子系统模拟量子现象的重要性。超冷原子系统因其高度可控性,成为模拟复杂量子多体系统的理想平台,有助于解决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计算难题和优化问题。在量子计算方面,利用光镊囚禁的原子,特别是激发到相互作用强烈的里德堡态的原子,可以通过里德堡阻塞效应构建高保真度的量子逻辑门,为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有前景的途径。宋博还举例说明了超冷原子在精密测量领域的巨大潜力。基于原子跃迁的原子钟,特别是利用锶、镱等具有超窄线宽跃迁的原子光钟,其频率精度已达到10⁻¹⁹量级,意味着在整个宇宙年龄的时间里误差不超过1秒。如此高精度的时钟不仅推动了基础物理量的精确测定,还在基础物理定律验证、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寻等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生提问

讲座结束后,宋博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听众的疑问。

主讲嘉宾简介:

宋博,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雅青年学者。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之后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入职北京大学。长期从事超冷原子实验研究,聚焦拓扑和多体物理,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自然·物理》等期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组的超冷镱原子光晶格-光镊混合实验平台,将从微观层面开展拓扑物理与无序多体物理的量子模拟研究,并探索超冷原子在量子计算与精密测量方面的应用。

文字:亓秋月|摄影: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