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十三讲举行,李宗焜主讲“汉代的篆书”

11月3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走近中国书法”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三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焜作题为“汉代的篆书”的讲座。全校50余位师生报名参与现场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帅主持。

讲座现场

李宗焜对甲骨文到金文再至篆书、隶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解析。他以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从甲骨文开始梳理演变过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汉字成熟的标志,并具备了汉字六书的各种特征,为后续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后经过两周金文,到秦的小篆成为大一统的文字,而隶书的群众基础更大。秦代文字的发展为汉代隶书奠定了基础,隶书在演化过程中成为一个关键转折点。汉代文字的演变,记录在石刻、简帛、铜器等媒介上,标志着隶书的定型,反映了与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紧密关联。在普遍使用隶书的汉代,篆书的使用场合及使用的原因和背景,是李宗焜讲座的主要论述重点。

李宗焜作讲座

李宗焜详细阐述了汉代篆书的发展。篆书的精细线条和优雅造型将汉字书写推向新高度,成为表达精神和美学的重要工具。其在印章、封泥以及碑额中的广泛应用,也突显了篆书的美观和实用性。篆书在简帛、石刻等其他媒介上的应用,进一步展示了其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他强调,汉代的篆书不仅在书法领域占据显著地位,也在文化和历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讲座现场,李宗焜使用“以”字形体变化作为演示示例,说明篆书、隶书字形的演变,并以此为例,说明了汉代的隶书碑刻中,仍不乏篆书的保留。在汉代,篆书的表现最突出的是汉印和汉金文,而它们也受到汉隶的独特影响。汉代金文的书写强调笔锋的控制,李宗焜分享了他从老师台静农教授那里学到的关于“羊毫中锋”的重要技巧,为听众提供了宝贵的书法经验。他还阐述了汉代金文风格在近代印章边款的运用。

听众提问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积极发问,共同交流探讨《说文解字》中未包含钟鼎文的原因、瓦当艺术中融合不同古文字风格等问题。李宗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和文字的历史以及其发展过程,为师生对汉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带来了诸多启示。

祝帅在总结中认为,李宗焜的演讲不仅强调了书法学和文字学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提倡通过文献研究与物质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更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和文字的发展,这无论对我们今天开展文字研究还是书法创作实践都有积极的启示。

主讲嘉宾简介:

李宗焜,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历史文物陈列馆主任,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学术专长为甲骨学、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著有《甲骨文字编》等书,业余从事书法、篆刻的研究和创作。

文字:胡卉然、徐婧雯| 摄影: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