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九讲举行,郑晓华主讲“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10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九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晓华受邀作题为“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从迪拜国际书法双年展谈起”的讲座。全校60位师生报名参与讲座,共同探讨中外书法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书法的价值内涵。本次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主持。

讲座现场

郑晓华向大家介绍了迪拜首届国际书法双年展的情况。本次迪拜国际书法双年展邀请了30多个国家,200余位书法家作品参展,包括中亚地区、阿拉伯国家、欧美、非洲和东亚中日韩书法家作品。策展机构秉持了“多元”“包容”“开放”的理念,把文字书写书法、字母图形画、字母设计喷绘、文字相关主题装置等和文字有关的艺术创作作品,都纳入“书法”范畴,体现出主办方“融书法与美术一体”的“大书法”理念,以及鼓励书法艺术向现代社会生活回归的倾向。

与国际书法双年展相配合,主办方还同时举办“迪拜阿拉伯国际书法展”“用书法装饰——书法设计应用展”“跨中线——书法装置展”“未写末说但告诉——非文字视觉传达展”。系列大展既包含传统书法,也包含书法的现代应用,较全面的呈现了当下国际书法领域书法传统、现代书法,以及和美术、设计、结合而衍生的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文字图形应用艺术形式,为观众了解当代书法视觉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宽阔的视角。

郑晓华作讲座

郑晓华从三个方面具体讲述了他对“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的理解。其一,书法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凝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纽带。历史上作为中国先进文明的象征,它曾为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追随学习引进,使书法艺术成为东亚区域性国际艺术。其二,中国书法很“另类”,但作为视觉艺术,它具有世界艺术的共同性。中国的汉字书法既是实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独特的纯艺术。汉字书法具有点线、造型、色彩、布白、材料等基本形式语言要素;这些,使书法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人类精神世界,因而它也就具备了作为人类艺术的普遍性。其三,书法具备一般视觉艺术特性但不能等同于一般视觉艺术。作为公共文化和价值传播工具和纽带,书法有独特的文化使命,因而在视觉艺术和公共文化工具之间,书法要把握平衡,藉以实现它的多元文化功能。

在提问环节,听众表现积极,与郑晓华交流了中国书法审美话语体系的独特性、在国际交流中怎样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书法的国际认同度、国际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中国书法的态度等问题。祝帅在总结中认为,郑晓华的演讲结合了理论研究、个人创作与国际传播实践工作的心得,对书法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与视角,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主讲嘉宾简介:

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郑晓华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8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在欧阳中石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晓华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他的专著有《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蒙学集萃》《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古典书学浅探》《艺术概论》等。郑晓华曾举办个展“从书法看中国——郑晓华翰墨中华展系列”山西美术馆展、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展等。

文字:解心语| 摄影: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