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十一讲举行,朱天曙主讲“中国书法——从笔法到创作”

11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朱天曙受邀作题为“中国书法——从笔法到创作”的讲座。全校8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讲座,共同探讨中国书法笔法的主要内涵与创作中的实践。本次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主持。

讲座现场

朱天曙向大家介绍了笔法的主要内涵。他指出笔法主要由用笔、结构、章法三部分组成,并分别讲述了他的理解;用笔方面,我国历来的用笔方法非常丰富,主要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用笔方法;结构则主要需要注意重心、体势、布置、呼应四个方面,一个字的重心平稳与否与支撑这个字的支点有很大关系,书写时不仅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都要凝聚在一起,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去调整文字的重心,关注“布白”的妥帖与和谐;章法方面,他指出章法的内涵——将笔画组成单字叫结字,将若干单字串联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汉字书写的章法有竖式、横式两种,并且可以从行气线、字距、单字横向收放变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行气线的风格可以划分为给人以整齐肃穆之感的直线式行款与给人灵动激越之感的曲线式行款,以草书为例,其常采用曲线式行款,打破常规的整齐排列习惯,在不平衡中达到一种平衡。朱天曙以倪元璐、颜真卿等人的作品为例,对不同风格的笔法进一步展开分析,加深观众的理解。

朱天曙作讲座

朱天曙按照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顺序对各自书体的嬗变与笔法进行了梳理。篆书方面,大篆、小篆用笔皆为中锋执法,起迄皆回锋。大篆的主要作品中,甲骨文书写时应留意表现刚挺的特征;而金文书写时需要留意环状的线条和点团;石鼓文的笔画接近小篆,只有结体在大篆范围内。汉篆则在起笔、收笔处常表现出隶书用笔的特征。清篆打破了秦以来粗细一律的“玉箸篆”模式,在篆书用笔中融入了楷、隶、草等书体提按起收的笔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朱天曙认为,与篆书相对比,隶书在“波挑”与“掠笔”方面区别明显,章法方面多为行距均等的直线平匀式,结合字形的长短而出现纵向起伏的节律变化。对于楷书,中国书史上的楷书可归结为四个系列,晋楷一系,代表人物为“二王”;魏楷一系,主要指北魏铭石楷书,其保留隶书笔意;中唐楷书,以颜真卿楷书为典型,其特点是字形变大,强化起笔、落笔顿挫,表现出雍容宽博的时代特征。在行书类型中,以“书圣”王羲之为鼻祖,发展出颜行流派和魏行流派。草书则是在自身书体门类下发展出了章草、今草和狂草,其共同书写特点是简化点画符号,使用连笔提高书写速度,有时还要转换笔顺,使草书在流畅中得势。

朱天曙向观众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最重要的便是需要在临摹中体会古法,在临摹中体会古法的发展,吸收古人智慧并巩固自身的书写技巧。第二点则是需要做到“吸收”与“创造”相结合,大胆吸收大胆创造,在“舍得”中沿着传统文脉进一步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技法中伴随“文”和“人”,在修习书法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与人格的提升。他带领观众欣赏了众多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并针对书法创作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鼓励观众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包括根据临摹对象选择对应的纸笔,注意书写感、速度感、整体感,以及注意落款与用印。

朱天曙现场书写示范

朱天曙执起毛笔为听众们演示之前讲述的篆、隶、楷、行隶的书写方法和书写作品的盖印要诀,就不同字体类型书写、落款和盖印的具体过程在演示中向听众们进行详细阐释,并对练习书法的要领作出总结:写字的时候不要描画,注意速度感的同时要兼顾书法作品的整体结构,落款字形要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上下起伏,要注意盖印的印章不能太大。在场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不同类型字体书法作品练习的方法要领,受益匪浅。

祝帅在总结中指出,书法创作中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朱天曙的讲解深入浅出,针对书法创作的方法进行细致的阐述,为听众的书法创作学习与提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综合体现出他常年在理论思考方面的积累以及在创作实践方面的经验。

主讲嘉宾简介

朱天曙,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协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社员。

文字:王宇哲、刘怡| 摄影: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