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党史学习教育 | 亢慕义斋藏书: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火种

初夏,北京大学图书馆书香正浓。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特藏资源服务中心,珍藏着八本盖有同样蓝色印章的德文版图书。这8本书非常珍贵,可以说是现在北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无标题.png

“亢慕义斋”旧藏八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现存的八本德文版“亢慕义斋”藏书,具体包括列宁《伟大的创举》《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蔡特金、瓦勒齐《反对改良主义》,布兰特、瓦勒齐《共产主义在波兰》,季诺维也夫《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德国十二天》《旧目标新道路》以及托洛斯基《法国工人运动问题和共产国际》。作为“镇馆”之宝,它们平时难得一见,只有在北大校庆和重大展览中才能够得见真容。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吴冕向记者娓娓道来这八本藏书不同寻常的“身世”:这8本图书包括列宁的《伟大的创举》《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都是德文版的,根据我们部门张红扬老师之前的研究,这8本书很可能就是当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Veginsky)来华时赠送给北大的。这个章,据罗章龙的回忆,是罗章龙设计宋天放来刻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蓝色的一个四四方方,上面有“亢慕义斋图书”六个字的一个章,字是从右到左(刻),是传统的篆书。


无标题.png

“亢慕义斋”旧址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图录》第98页)


说起亢慕义斋,不能不提李大钊。1920年3月,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指导北大学生们秘密成了马克斯(思)学说研究会。最开始只有几个人,主要的成员有罗章龙、邓中夏、高君宇等,这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当时马克思不是咱们现在翻译的这个“思”,是“斯文在兹”的“斯”。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校内拨了两间房子,作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场所,一间作为办公室,一间作图书室。后来根据罗章龙的回忆,图书室的地址在景山东街第二院。


无标题.png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还原了“亢慕义斋”的场景


用作图书室的屋子,被学生们称为“亢慕义斋”。其中,“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的音译,亢慕义斋即“共产主义小室”。罗章龙回忆说,它墙上正中挂着马克思的像,旁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出研究室入监狱”,下联是“南方兼有北方强”。还有两个口号,“不破不立”、“不立不破”。这个对联上联的意思是说,干革命是要准备坐监牢的,下联就是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里边既有南方人,又有北方人,南北的同志们要互相团结,希望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这个救国道路。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到亢慕义斋参观。面对墙上的对联,他感慨道:“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这幅对子挂的好啊,很有些杀身成仁的风骨啊!”


无标题.png

1921年12月17日出版的《北大生活》上刊登的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合影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亢慕义斋的藏书多为外文原版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们部分由北大图书馆购买,部分来自于共产国际的赠送。学生们在这里边研读马克思学说著作,边进行翻译:学说会成立的时候,有各个方面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加入。比如说罗章龙他就是学德文的,还有学英文的,学日文的等等。但是学语言的同学们可能理论背景要相对欠缺一些,就由李大钊这些老师们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无标题.png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在亢慕义斋,学生们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以油印本的形式传播。毛泽东在第二次来北京期间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宣传处副处长冯雪利介绍: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的时候曾提到过,“1920年前后在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实就是亢慕义斋所藏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油印本《共产党宣言》”说法的真实性还需讨论,但吴冕通过研究,找到了学生们曾翻译过《共产党宣言》的蛛丝马迹:我们在北大保存的1923年的《京汉工人流血记》中找到了一段共产党宣言的译文。罗章龙他们编辑这个书不光是介绍工人运动,每一章前边它有一个花框,类似于咱们现在引用一段话。我们也对照了(译文),它不是陈望道的版本,也不是李泽彰之前在《国民》上发表的版本,所以我们觉得这一段话应该是出自亢慕义斋成员们之手。


无标题.png

《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1月17日第四版刊登的

《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的11月17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启示,正式公开。1922年2月17号,马克斯(思)学说研究会举行第一次公开演讲,由李大钊做“马克斯(思)经济学说”的报告,非会员也可以参与旁听。


无标题.png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为会员们做报告的场景


除了进行理论、形势宣讲,辩论外,学生们还走出书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生社团,到1921年11月17号正式公开的时候已经有19个会员了,这些会员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了共产党员,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了。再到后来,慢慢吸收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工人加入,最后有两三百人。他们是有工人活动的,还有工人运动的实践。一直到1926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亢慕义斋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活动。而此时,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火种,已经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一场“改天换日”的革命运动蓄势待发。


无标题.png


岁月变迁,发生在亢慕义斋的故事远去在历史中,但先辈们“求真务实”的精神却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王博森说:“在那个风云涌动的年代,北大的老师和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北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用真心去致敬他们百年前的初心,脚踏实地,埋首经典,关注现实,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