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吕晓芳主讲 “古籍修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月26日下午14点,“图书馆员开讲啦”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艳霞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吕晓芳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古籍修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讲座。
“图书馆员开讲啦”系列讲座配合主打活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员担任主讲,介绍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相关的馆藏资源与书籍知识。
讲座现场
吕晓芳老师首先介绍了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她指出,古籍修复是指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整复原,以最大限度延长古籍寿命。她展示了在修复工作中会遇到的破损程度不同的古籍,并介绍了修复过程中一般包括的拆解、修整和复原三大环节。现场观众以视频形式了解了古籍修复的全过程。
古籍修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清代文献中也有关于书籍修复技术的记载,在古人藏书题跋中也可以发现有关古籍修复的记录。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发现的大量古人修复的痕迹,是较早时期古籍修复的实物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修复从业人数持续上升,开展了《赵城金藏》等大型古籍修复项目,并逐步形成了“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再处理”等修复理念,标志着我国古籍修复行业逐步走向发展和成熟。
吕晓芳老师作讲座
随后,张艳霞老师讲解了古籍修复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图书馆针对古籍修复在科学分析研究、馆藏破损调查、管理服务系统、标准化工作和宣传推广五个方面推进现代化发展。在科学分析研究方面,张艳霞老师从古籍纸张入手,依次介绍了中国古代纸张的主要类型与检测技术、纸张酸碱度检测与脱酸方法,举出和刻本《天经或问》中发笺纸的科学分析案例,详细介绍了现代检测技术在古籍纸张分析中的应用。馆藏破损调查有效提高了古籍修复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古籍保护管理服务系统开发、标准化工作建设以及多样丰富的宣传推广工作等为古籍修复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张艳霞老师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对古籍修复行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人工智能有望融入古籍修复技术和修复过程,使古籍修复行业得到新的发展。
讲座结束后,两位老师解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并合影留念。
张艳霞老师作讲座
张艳霞、吕晓芳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