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华文明史》系列讲座—— 郭卫东主讲“晚清的政治文明:王朝崩溃的内在因由”

3月2日下午1点,《中华文明史》系列读书讲座第八讲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郭卫东教授应北京大学图书馆之邀,在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晚清的政治文明:王朝崩溃的内在因由”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郭卫东提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完成帝制向共和根本体制转变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有两种流行观点:一曰清朝的被倾覆主要是孙中山及党人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二是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是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化。但是,当我们复归历史进行具体考察的时候,上述观点便呈现出若干难以自解之处。

郭卫东指出,中国政治体制千古未有的转折,其实应该是一种合力的作用。关于清王朝的崩溃,过去多从王朝的对立面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既然研究清王朝的崩溃,那么除了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来寻找原因外,还应该从其内部来考量。武昌起义前的清朝统治集团,确实是陷入了重重危机。郭卫东从晚清军队、官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士绅阶层、满汉矛盾等诸多角度,逐一详细分析了清王朝崩溃的种种内部危机。郭卫东总结道,直到辛亥前夕,王朝大厦已不复有力的支撑。武昌起义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的轻轻推动,便使王朝大厦轰然倒塌。个中更具有的是历史的必然。

郭卫东作讲座

郭卫东展开理辨了三个基本的历史概念和政治理念:第一,清朝的覆亡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寻找原因外,还更应该从王朝内部权力结构的演生变动来寻找原因。满清王朝与其说是被异己力量所推翻,毋宁说是更多地败亡于自己之手。

第二,即使是对王朝异己力量的考察,也很大程度上要从王朝自身的角度来审视,因为,他们是执政者。其中,“新政”的采行尤为重要。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新政”实行的结果是导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衍变。结果是新因素愈多,非但不能起到维护旧政体的作用,反而起了消解作用,客观效果与清政府的主观愿望完全相反。问题不在于清朝实行不实行“新政”改革,或这种改革的快慢。问题在于他们所实行的这种改革所造成的“内变”是与清朝的旧“外壳”格格不入,难以共处,而清政府又不愿全面改造反而刻意去维护这一旧外壳。

第三,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作出另说,并无意于否认中山先生的崇高地位和辛亥革命的伟绩丰功,只是想尽力依据历史的实际对此重新定位。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宣告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结束,而且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倾覆,宪法、国会、民国这些近代制度文明的产物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之后,共和成为中国人民确认不易的正统政治体制,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向近代文明制度的转进上有了决定性的进步。中华文明历经蒙昧形态、古典形态而至近代形态,辛亥革命在这一转承演进的过程中具有某种界标意义,近代制度文明的确立说明整个近代中华文明大系已有了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已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正统”。至此,中国的传统文明有了脱胎换骨的更替,近代文明在中国的确立已成大势。

现场同学提问

提问环节,郭卫东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与同学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讲座结束后郭卫东与部分读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