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新明主讲“图书馆员开讲啦”系列讲座——“传统与西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文图书中的清末图像”
3月23日下午3点,“图书馆员开讲啦”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三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北京大学亚洲史地文献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邹新明应邀为广大师生作“传统与西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文图书中的清末图像”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邹新明介绍了北大西文图书馆藏的背景。北京大学西文东方学的特藏源于燕京大学图书馆的 “西文东方学文库”,是当时该馆的两种特藏之一,到1933年已有4000余册。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主体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后,北大图书馆继续购买补充此特藏。“文革”时期这些馆藏一度被打散,2005年特藏部成立时,从馆藏中重新挑选恢复,目前有18,000余册。本次讲座集中展示的西文东方学插图,正是从这些馆藏中整理出来的。
邹新明指出,所谓“左图右史”“以图证史”,图片和文献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图片对历史学考据也有着重要作用。近代如李鸿章所云“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这些珍贵的照片,我们能够领略一二。
邹新明作讲座
邹新明从衣、食、集市、交通工具、教育、建筑、军事等方面展示了一系列照片,并为广大师生作其背后的历史讲解。
在衣食中,通过不同的人物如牧师、阿哥、满汉妇女、家庭合影,我们看到当时中国鲜明的服饰传统;在乡村的露天酒席、翰林接待欧洲人的宴席,以及传统的北方厨房里,我们能感受到人们生活中的细节与状态。
在市井和交通的图像里,繁华的前门大街、大理的月集、露天戏台演出为我们了解清末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交通上,从轿车、骡车、骆驼、人力车、火车俱存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旧交替、东西并存的特点。
邹新明还为师生们展示了近代中国教育、外交、军事上的许多图片,涉及到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反映了中国逐步现代化、融入世界的过程。
在教育上,从私塾中学生背对着老师背书、给老师鞠躬,到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汇文大学的建筑、学生们西式的锻炼方式,这些都体现出中国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对西方的学习。外交上,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中国官员在外国公使馆的合影、张之洞宴请普鲁士亲王等照片,见证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
在军事上,邹新明指出,正如《中华文明史》所说,中国近代的变革是从军事开始的,中国近代的军事事业在清末已经奠定。武举的情况、满族的士兵、校场的训练、新军训练中较为新式的武器、新式的炮兵等照片,都是清末军事变革的反映。邹新明还为大家展示了辛亥革命时两军对阵的重型机枪和大炮,为认识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真实感。
听众提问
提问环节,同学们非常踊跃,对图片数据库、中国传统特色载体等提出想法,邹新明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疑问。
邹新明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