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阅读马拉松”—— 王洪喆领读《奇云:媒介即存有》
3月31日晚,第三届“阅读马拉松”第七期讲座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王洪喆带来“媒介不存在”,领读约翰•杜海姆•彼得斯的《奇云:媒介即存有》。
讲座现场
自2017年以来,阅读马拉松活动以学生线上阅读打卡与老师线下讲座引读相结合,已带领同学们阅读了24本各学科领域经典著作。
《奇云》一书,可以被称作媒介研究的集大成著作。王洪喆介绍,该书将以往分散在不同相邻学科中有关媒介的研究收集并讨论。这本书不仅为传播学的专业学者而写,也为对时代近况感兴趣的普通人而写。媒介研究是一种对自身的存有与活动所依凭的条件和环境保持意识、提问与批判性研究,是一种针对人自身生活转瞬即逝状态的关注。王洪喆认为,即使对于非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建立媒介研究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研究都大有帮助。
王洪喆作讲座
在媒介学的视野里,值得关注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们承载的信息与意义。王洪喆援引本书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20世纪30—40年代,分居两地的某家庭成员间愿意花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写信规划一次通话,只为在通话中听到对方的声音。在这里,“通话”这一媒介并非用于交换信息,而是为了确认双方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地,媒介对于人类的情感与亲密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媒介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设施”之一。
王洪喆指出,对媒介的研究在不同学科中都有应用。例如,在考古学中,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转变,就与人类声带的进化几乎同时发生,这表明更复杂的声音语言这一媒介,大大提升了当时人类相互交流的效率;又如人类对海洋生物生存媒介的研究,促进了潜艇等水下工程的建设。本书涉及了媒介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王洪喆播放论文电影《死水与声音》,具体生动讲解媒介研究的实例:电影将北京南城的“污水治理”与“相声改造”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在媒介学的视野里联系起来,研究它们在近代北京人的性格养成和文化习惯中所起的作用。
讨论环节中,王洪喆与来自不同学院的多位学生就媒介研究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热烈讨论。王洪喆表示,媒介并非完全的“身外之物”,它与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人对于周围媒介的变化常常会有自我保护型的冷漠感,而保持对媒介变化的敏感性有助于对时代近况进行深入理解。
现场学生提问
王洪喆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