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赠缥缃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构精神人文主义:杜维明先生赠书
发布时间:2025-03-27


2016年9月20日下午,“杜维明先生向北大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仪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

杜维明是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和传播儒学为己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持久影响。他不仅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还曾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10年创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任院长至今



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向杜维明颁发证书

 



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向杜维明赠送纪念品

 

杜维明赠书以本人研究的经年积累为主,其中大约中、外文图书各占一半,外文部分包含英文、法文、日文等,目前已编目1万余册。

 

杜维明赠书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最为集中的是哲学、宗教以及文化主题





“杜维明藏书”章,钤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正中书局1957年5月五版)封二

 

杜维明1940年在云南昆明出生,青少年时期成长于台湾地区。他很早便跟随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新儒学大家研习儒家文化,其赠书中含有上述新儒家学者的不少著作。1961年,杜维明从东海大学毕业,后获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前往美国求学,于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杜维明长期在世界各地交流讲学,于海内外尤其是两岸三地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维明赠书不仅数量可观、主题集中,而且包含了许多名人签赠本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推文,选择一部分带有杜维明批注痕迹海内外名家签赠的图书进行展示,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加深读者对杜维明学术及人生的了解。

 

一、批注图书

杜维明赠书涵盖的主题极广,充分体现了其渊博的学养,而在一些出版年代较早的图书中,还发现了杜维明的批注痕迹,可为读者展现其治学的丰富细节。





胡适手稿本《中国中古思想小史》,台北胡适纪念馆1969年4月版,内页有杜维明批注

 

胡适(1891-1962),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去世后台北成立了胡适纪念馆,专门收藏胡适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版胡适的著作。胡适的学术研究横跨文史哲,此册影印出版的胡适手稿,可以看到胡适当年研究的相关情况,而写在其上的杜维明批注,又增添了学术研究薪火相传的佳话。





钱穆《庄老通辨》,香港新亚研究所1957年10月初版,内页有杜维明批注

 

钱穆(1895-1990),史学家、国学大师,晚年在学术史和思想史方面用力甚勤。在香港期间,钱穆创办了新亚书院,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繁忙的事务之余,他仍醉心学术,陆续出版了许多著作。此书为新亚研究所1957年10月出版,汇集了钱穆讨论庄子和老子有关问题的多篇论文。





高亨《周易古经通说》,中华书局1963年1月香港初版,有杜维明签名及批注

 

高亨(1900-1986),对《周易》和《诗经》等先秦文献用力颇深,出版《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古经通说》《诗经今注》等著作。

 









Benjamin I.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有杜维明签名及批注

 

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美国汉学家,著有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等。

 







Julia Ching. To Acquire Wisdom: The Way of Wang Yang-mi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内页有杜维明批注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2001),女,加拿大华人学者,著有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To Acquire Wisdom: The Way of Wang Yang-ming等。

 

二、签赠图书

 

上述为带有杜维明批注的诸册图书,下面再对一些著名学者的签赠本进行简要展示,以便读者领略杜维明与诸多学术名家间的交往。


大陆学者签赠





张岱年签赠《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

 

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张申府(崧年)之弟。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等职,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等。

 



王元化签赠《清园夜读》,海天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王元化(1920-2008),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等,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等著作,《王元化集》中收有致杜维明的书信。

 



何兆武签赠《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何兆武(1921-2021),长期从事历史学和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译有多种西方经典著作,著有《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等。

 





朱伯崑签赠《易学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





朱伯崑签赠《易学哲学史》修订本,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朱伯崑(1923-2007),中国哲学史家,曾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主编《易学基础教程》,著有《易学哲学史》等。





汤一介签赠《我的哲学之路》,新华出版社2006年2月版

 

汤一介(1927-2014),中国哲学史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等,出版《中国儒学史》《郭象与魏晋玄学》等著作。



庞朴签赠《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海天出版社1995年6月版

 

庞朴(1928-2015),中国哲学史家,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化十一讲》《一分为三论》《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朱维铮签赠《壶里春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朱维铮(1936-2012),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经学史、思想文化史、学术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等方向的研究,著有《音调未定的传统》《重读近代史》《中国经学史十讲》等。



方克立签赠《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方克立(1938-2020),中国哲学史家,致力于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文化等的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等。

 

港台及海外华人学者签赠



东方人文学会编《儒学在世界论文集》,东方人文学会1969年3月版,陈荣捷签赠

 

东方人文学会由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于1962年在香港发起创办,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儒学,发扬中华文化。据序言等文字,在该论文集最终印成之前,论文作者刘百闵、张君劢先后去世,未及得见此册。

陈荣捷(Wing-tsit Chan,1901-1994),美籍华人学者,192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陈荣捷长期从事中国经典的英译工作,在海外弘扬中国学术,于朱子学研究方面著述颇多,出版有《朱子门人》《朱学论集》等。

 



牟润孙签赠《注史斋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59年8月版

 

牟润孙(1908-1988),擅长经史研究,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陈垣、顾颉刚,著有《注史斋丛稿》《海遗丛稿》等。牟润孙接受钱穆邀请,在新亚书院任教多年,并任新亚研究所导师。

 



故宫博物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编《饶宗颐著述录》,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10月版,饶宗颐签赠

 

饶宗颐(1917-2018),号选堂,自幼学习书画,1949年到香港,曾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任教。饶宗颐在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获“儒莲奖”,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等。2003年,香港大学在饶宗颐捐赠的基础上,成立了饶宗颐学术馆。2008年,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联合主办“陶铸古今——饶宗颐学术艺术展”。

 



秦家懿签赠《德国哲学家论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9月版

 

秦家懿生平,已在前述批注图书中作简要介绍。

 



刘述先签赠《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版

 

刘述先(1934-2016),与杜维明等同为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长期研究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等,著有《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生命情调的抉择》等。

 





金耀基签赠《从传统到现代》,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11月版





金耀基签赠《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

 

金耀基(1935-  ,社会学家,曾任新亚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著有《从传统到现代》《大学之理念》《敦煌语丝》《剑桥与海德堡》等。金耀基给杜维明的这两次签赠,前后跨越近半个世纪,足见两位学者的交谊之久。

 

汉学家签赠



牟复礼签赠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Alfred A. Knopf, 1971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2005),美国汉学家,著有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Imperial China:900-1800等。

 





孟旦签赠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roaches,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6

 

孟旦(Donald J. Munro,1931-  ,美国汉学家,著有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roaches等。

 





孔飞力签赠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孔飞力(Philip A. Kuhn,1933-2016),美国汉学家,著有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等。

 





孟德卫签赠Leibniz and Confucianism: The Search for Accord,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1943-  ,美国汉学家,著有Leibniz and Confucianism: The Search for Accord, 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等。

 





林培瑞签赠Evening Chats in Beijing: Probing China's Predicament, Norton, 1992

 

林培瑞(Perry Link,1944- ,美国汉学家,著有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Evening Chats in Beijing: Probing China's Predicament等。

 





罗浩签赠Original Tao: Inward Training (Nei-Yeh)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aoist Mystic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夏含夷签赠《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1952-  ,美国汉学家,著有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Arousals and Images: Essays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等。

 

杜维明致力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数十年,做出了许多努力与思考,他在《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一文中写到:

“仁者人也,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主动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人本身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应该受到重视。人文主义有多种,但落实到内在的人本身并不多,所以我们提出精神性的人文主义,希望扬弃外在人文主义、凡俗人文主义的不足之处,重视、发掘内在主体的重要作用。当然,外在人文主义、凡俗人文主义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不要跨越所应有的限度,对其他事物比如内在的精神性有逾越地宰制。我们相信,精神性人文主义,可以与其他多元价值一起,共同作为人文学的基本立场,相互协调,促进人类的未来发展。”

 

杜维明先生把长期收藏积累的大量图书资料捐赠给北大,对促进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