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我国高等美术、书法类教育的起点。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端。1918年,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1920年,该会创办《绘学杂志》,这是我国大学中最早创办的美术期刊。1923年,北京大学率先将原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整合为造形美术研究会,翌年出版《造形美术》杂志,这一思路与新版学科目录中将美术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合并为“艺术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北京大学图书馆科艺文交流服务致力于依托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性高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图书馆在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播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科学交流服务模式、艺术交流服务模式和综合展览服务模式,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艺文交流服务品牌。
202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推出“美术与书法讲坛”系列讲座,这不仅是2022-2023年度“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成功举办的深化与扩展,更是对新版《学科目录》的积极响应。该系列讲座将邀请美术、书法、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探讨相关视觉艺术领域的历史、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实践,为全校师生打造视觉艺术研究与鉴赏高地,积极推动美术与书法、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美术与书法讲坛”第十八讲的具体信息,名额有限,快来报名参加吧~
讲座主题:“无形象的艺术”:当代艺术中的东西文化融合
主讲人:董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时间: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14:00-16:00
地点: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聚焦于二战以来欧美当代艺术史上诸多经典的“无形象艺术”(imageless art),介绍其创作语境、作品意涵和影响,探讨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极简主义、偶发艺术、观念艺术、新现实主义、大地艺术等主要的当代艺术流派中碰撞与融合,进一步启发观众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不同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以及“无问西东”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可能性。
主讲人简介:董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艺术与跨文化艺术交流。近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专著有《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西洋图像的中式转译:16、17世纪中国基督教图像研究》。
推荐阅读: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次讲座主题,主讲老师推荐了以下参考书目及资料。
1.董丽慧. 当下何以永恒:以莱因哈特的多重艺术时间为例[J]. 文艺研究, 2024(8): 119–134.
2.董丽慧. 有无: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方式与本质[J]. 中国文艺评论, 2023(5): 30–49.
3.董丽慧. 乘物:当代艺术的“物”悖论及其超越[J]. 文艺研究, 2023(2): 20–40.
4.Westgeest H. Zen in the Fifties: 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 [M]. Zwolle: Waanders BV, Uitgeverij, 1997.
5.Munroe A, Nakagawa I, eds. The Third Mind: American Artists Contemplate Asia, 1860–1989 [M].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2009.
6.凯奇 (Cage J.). 沉默 = Silence:五十周年纪念版[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索书号:J6-53/53.1】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报名方式,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校外人员报名参加活动,需自行解决入校和入馆事宜。
活动已纳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科艺文交流活动集章范围,参加讲座及集章活动请提前10分钟抵达现场。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中,现场听众将有机会获赠主讲老师推荐的著作,敬请期待!
联系电话:62757165-804/807/815/816
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vm/P5XyekS.aspx#
报名二维码: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