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我国高等美术、书法类教育的起点。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端。1918年,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1920年,该会创办《绘学杂志》,这是我国大学中最早创办的美术期刊。1923年,北京大学率先将原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整合为造形美术研究会,翌年出版《造形美术》杂志,这一思路与新版学科目录中将美术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合并为“艺术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北京大学图书馆科艺文交流服务致力于依托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性高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图书馆在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播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科学交流服务模式、艺术交流服务模式和综合展览服务模式,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艺文交流服务品牌。
202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推出“美术与书法讲坛”系列讲座,这不仅是2022-2023年度“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成功举办的深化与扩展,更是对新版《学科目录》的积极响应。该系列讲座将邀请美术、书法、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探讨相关视觉艺术领域的历史、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实践,为全校师生打造视觉艺术研究与鉴赏高地,积极推动美术与书法、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美术与书法讲坛”第十七讲的具体信息,名额有限,快来报名参加吧~
讲座主题: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艺术与人文主义三重视角的观察
主讲人:盛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时间: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14:00-16:00
地点: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
内容简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全社会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艺术创作。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画家挑战着人类艺术家,并引发了众多争论。本次讲座从技术史、艺术史、人文主义三方面综合探讨人工智能艺术的现状与前景。从技术逻辑来看,人工智能要创作出能与人类大师相媲美的艺术作品并非难事;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通过既有数据学习来进行创作的人工智能要创造全新的艺术范式则很难;而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人类社会仍建基于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取代人类艺术家;最后,远瞻未来,也许随着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我们可能成为碳基和硅基融合的“新人”,艺术也会成为相应的“新艺术”。
主讲人简介:盛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获王森然美术史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出版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和评论百余篇,策划各类展览近百次。
推荐阅读: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次讲座主题,主讲老师推荐了以下参考书目及资料。
1. 盛葳. 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索书号:J052/145】
2. 盛葳. 历史的错位 : 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M].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索书号:J205.565/8】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报名方式,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校外人员报名参加活动,需自行解决入校和入馆事宜。
本次活动已纳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科艺文交流活动集章范围,参加讲座及集章活动请提前10分钟抵达现场。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中,现场听众将有机会获赠主讲老师推荐的著作,敬请期待!
联系电话:62757165-804/807/815/816
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vm/Yu9LMTM.aspx#
报名二维码: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