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笔端风华 新著领航——图书馆新书领读系列活动
第七期
新书领读 | “说失败未免太早”——王笛聊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巴黎和会细节
发布时间:2025-05-21 01:53
时 间:2025-05-26 19:00 至 2025-05-26 21:00
地 点:科学报告厅
主讲人: 王笛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书展阅服务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最新出版的学术图书及相关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新书展示和专题推送等。针对读者对新书深层次交流的需求,图书馆精心策划新书领读系列活动,邀请新书作者或责任编辑等,分享新书写作或编纂的缘由、过程、背后的故事等。希望通过与作者或责任编辑面对面交流,加深读者对新书的了解,探讨学术观点,碰撞思想火花。

1919年巴黎和会的硝烟虽已散尽,但中国代表团为收回山东主权发出的正义呼声,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荡。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依然响彻耳畔:山东半岛问题,“关系四万万国民之重大问题,本全权之责任亦极重,今于兹试述其大纲原则。” 山东“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 按照和会所承认的 “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本期我们邀请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老师围绕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带领大家回顾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重新审视弱国无外交的沉痛教训,感受先辈“争我国权”的铮铮铁骨。


新书领读系列活动第七讲

讲座主要围绕王笛教授的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第10章《巴黎和会上的挫折》,重点讨论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以及美国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诉求的态度。在和会上,顾维钧等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现在回顾这段历史,还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历史场景,深入讨论顾维钧等中国外交官收回山东权益的艰难过程,观察美日博弈如何影响中国命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我们在百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份用血泪写就的外交史诗,既要铭记“弱国无外交”的锥心之痛,更要汲取“匹夫有责”的奋进力量。期待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与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历史的坐标中校准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担当。


【讲座时间】2025年5月26日(星期一)19:00—21:0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一教对面,需从图书馆东北门进)

【主讲人】王笛

【主持人】欧阳哲生

【报名方式】参与线下讲座需先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将会推送报名成功通知信息。

本次讲座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视频号进行同步直播,欢迎预约观看。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以线上报名为主,满额即止,先到先得。

讲座互动环节中,现场提问交流的听众将有机会获赠有王笛老师题签+签名+钤印的《中国记事(1912—1928)》或《历史的微声》敬请期待!

【活动主办】

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讲人简介】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茶馆》《袍哥》《历史的微声》《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著有历史非虚构作品《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碌碌有为》等。《中国记事(1912—1928)》为其最新历史非虚构作品。

【主持人简介】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作有:《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严复评传》《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胡适的北京情缘》等。

【推荐书目】

题名:中国记事(1912—1928)

著者:王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索书号:K207/283b(上)(下)

馆址:新书展阅厅、历史文献阅览室(中文)(西区223)

内容简介:本书既有大事件, 也有个人故事; 既有深邃的历史观察, 也有生动的文学描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生活。在中国的西方观察者、文学家、记者,如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 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 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记载了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现实和民生状况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在书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西方与中国一些重大问题的关心, 他对这些宏大问题的讨论是基于细腻的文献分析、生动的故事讲述和杰出的历史综合能力, 并将严肃的学术讨论与生动的历史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揭示了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色彩缤纷并令人深省的历史。

题名:消失的古城(增订本)

著者:王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索书号:K297.11/16a1

馆址:库本阅览室、历史文献阅览室(中文)(西区223)

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对晚清和民国初年成都历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讲述。作者描绘了大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过程。从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坐茶馆、逛庙会、庆祝节目等各种活动,茶客、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剃头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变迁对他们的影响。书中插画呈现出彼时公共空间中的民众生活、大众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题名:历史的微声

著者:王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索书号:G236/229

馆址:库本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厅(东区三层)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 就是对书的评论, 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 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 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 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本书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