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中心助力艺术学院“书法艺术专题”课程教学
2024年10月22日下午一点半,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中心308会议室迎来了艺术学院祝帅教授“书法艺术专题”课程的近20位师生。这是祝老师第二次在古籍中心开展教学,中心为此提前精心准备了32种文献供课堂使用,拓片组研究馆员汤燕参与课程讲解。
图1 馆员杨楠楠、汤燕在准备拓片
碑帖类文献是书法艺术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课程开始前,古籍中心汤燕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馆藏该类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希望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多来图书馆挖掘宝藏以助益学习和研究。接下来祝帅老师和艺术学院博士后陈耕老师围绕颜真卿书法主题展开课程内容,以金石年代为大致顺序,结合具体文献为研究生们详细分析承载于其中的书法艺术。
此次助力课程的金石文献年代上至西周、下至清初,装帧形式包含拓片、拓本和拓轴,文献内容囊括金器铭文、纪事碑刻、摩崖、法帖、墓志等,收藏来源则既有艺风堂、柳风堂和老北大旧藏,也有近年入藏文献。
32种书法珍品逐一展开,其中既有郭宗昌评作“汉隶第一”的《礼器碑》、康有为叹称“奇伟惊世”的《天发神谶碑》、启功誉为“北碑冠冕”的《张猛龙碑》,还有宋代、清代名帖《淳化阁帖》《快雪堂帖》,有学书必临的《史晨碑》《兰亭序》(定武本)《汉三颂》(石门、西狭、郙阁),也有近年我馆新接收捐赠的稀见汉代石刻拓本《燕然山铭》。既然课程从颜真卿书法展开,那自然也少不了著名的《颜氏家庙碑》《争座位帖》《祭侄文》(余清斋帖本)等颜书经典作品。
图2-3 祝帅教授、汤燕研究馆员介绍文献特点及其书法艺术价值
图4 博士后陈耕讲解版本知识
从碑到帖,从金文到篆、隶、楷、行、草,大家目不暇接地沉浸在书法艺术海洋之中,丰富的文献和精彩的讲授共同呈现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视听盛宴。师生们和中心工作人员热情高涨地交流讨论,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热闹非凡。
古籍中心主任王波全程参与课程,被课堂内容和氛围所打动,他在课堂总结中表示,祝老师的讲授对馆员而言也是一场精彩的学习书法艺术史、书法文献发展史的系统培训,有助于馆员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所守护馆藏的宝贵价值,希望进一步和祝老师合作开展课程并留下音视频资料,更好地助力教学、揭示馆藏、推进相关研究以及传播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撰稿:杨楠楠
摄影:夏嫡
审核: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