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第九讲举行,李鹏飞教授领读毛评本《三国演义》

11月19日下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第九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鹏飞作了题为“毛评本《三国演义》的道德观及其文学呈现”的主题讲座,并与广大读者共读毛评本《三国演义》一书。

讲座现场

李鹏飞教授首先指出《三国演义》虽通过历史小说的形式表现特殊的历史时期,但不能作为历史教科书。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道德观最鲜明、最强烈。这一点在最接近罗贯中小说原貌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已有清楚表现,在后来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形成的毛评本中变得愈加突出。

李鹏飞教授作讲座

李鹏飞教授说自己阅读《三国演义》时引发的最深疑问是“刘备何德何能可以成为蜀汉的领袖?”《三国演义》的道德观整体上来说,就是宣扬蜀汉正统论,在诸侯争雄、三国鼎立的复杂历史局势中把蜀汉一方作为正义的力量来加以颂扬,而把其他军事政治集团的人物塑造成负面的或中性化人物。他认为如此的艺术加工,可能出现一些失误。

李鹏飞教授以刘备为主要对象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道德观,具体而言分为三个大问题:(1)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仁君还是“枭雄”?(2)历史上刘备是怎么得到徐州、荆州、益州的?小说又是怎么演述这些事情的?(3)《三国演义》的道德与历史、义利王霸之间悖论的思想来源何处?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李鹏飞教授认为历史上的刘备,虽然也标榜仁义,但绝非全靠仁义打天下,谋略和暴力手段必不可少。《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塑造受到朱熹醇儒思想的影响,而这大多时候是一种理想状态,历史上更多的实践是义利双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角色存在道德与历史之间的悖反,这也体现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的矛盾。

现场同学提问

在互动提问环节,嘉宾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发言,李鹏飞教授均作出充分详细的回答。他补充道,虽然《三国演义》在人物艺术塑造上存在较强的道德感,有时不免用力过度。然而,《三国演义》是写得最好的历史演义,清楚地讲述了纷繁复杂的军事斗争,其语言典雅惊艳,作为经典的地位无可撼动。

李鹏飞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是北京大学2024年阅读文化节专题活动之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图书馆文化育人职能,202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以“文脉相承,经典同行”为主题的阅读文化节,通过讲座、书展、文化展、文化艺术体验、阅读报告发布等贯穿全年的系列活动,让不同学科的同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品读中国文学经典,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