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书法”讲坛第六讲举行,周博主讲“目击而道存——《千字文》的版本流传与汉字字体系谱意识”
5月23日14时,美术与书法讲坛第六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博教授受邀作题为“目击而道存——《千字文》的版本流传与汉字字体系谱意识”的讲座,60余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帅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周博介绍了激发其研究兴趣的两个主要来源。首先,他参与了一项名为“汉字设计的系谱与传承”的重大研究项目,旨在深入探索汉字的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其次,他开设了一个研究生工作坊,专注于将手写体和字体设计结合,探索汉字的创新表达方式。周博强调,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对于当代设计师至关重要,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工作中保持客观和公正的视角。他引用了著名设计师埃米尔·鲁德的话来支持这一观点:“文字设计师必须熟知这种(文字的)演化并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在处理将来的工作时才能做到客观公允。”
周博作讲座
周博在讲座中强调,汉字字体设计不能简单地借鉴西方的设计规范,而应深入理解并尊重汉字的书法和书论传统。但是,在汪洋浩瀚的书法传统中,找到一个“方便法门”,能够让我们今天的字体设计师和学生进入其中颇具挑战,但非常必要。他认为,这样的入门方式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与经典的书风书体相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书法传统;二是涉及多位书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方便学生学习和选择;三是包含足够数量的文字,以揭示汉字结构和设计的复杂性。接着,周博介绍了《东亚千字文萃编》在资料收集上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展示正始石经这一最早体现“诸体”概念的视觉化作品,阐述了不同书体共同排布的方式如何帮助展示汉字的谱系。他展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家安思远等处所藏的智永、怀素、宋徽宗等书法家的《千字文》作品。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多件作品显示了他在创作《千字文》时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脉的目的。
在谈到《千字文》在日本的深远影响及其现代化的探索,周博特别指出,尽管孙枝秀在中国国内的影响有限,他却在日本的书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在江户中后期至明治时期,许多书法家如严谷一六便广泛创作了诸体千字文,显示了《千字文》在日本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明治时期,日本小学的习字本仍广泛采用中国的《千字文》原文,这一点突显了其跨文化的教育价值。进入民国时期,于右任创作的《标准草书千字文》旨在保留传统书法的同时,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易于公众识别的标准化。这一努力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尝试。后来,矢岛周一在西方文字设计的影响下,编撰的《图案文字大观》也采用了类似于诸体千字文的排列方式,进一步表明《千字文》的格式和风格在现代文字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和影响力。
现场观众提问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周博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涉及从技术细节到设计哲学的广泛主题。这一互动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汉字设计的理解,也体现了学术探讨的活跃氛围。
最后,祝帅用“书法与设计”“史料与史观”“理论与实践”三组关键词总结周博的讲座。他强调,这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汉字艺术深层次探索的兴趣,展示了汉字设计在当代艺术和学术研究中的多面性和重要性。
主讲人简介:
周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设计历史与理论、视觉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2023)、《人道的栖居:中国当代设计批评》(2021)、《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2018)等5部,译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2013,2020)、《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2016)、《文字设计》(2017)等7部,主编《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2010)、《字体摩登:字体书和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再发现(1919-1955)》(2017)等。曾获教育部第八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2024),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2014)等。
文字:徐婧雯、陈馨诺、翁千雅
摄影:叶馨淇、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