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图书馆古籍中心助力历史系颜海英教授“古埃及象形文字”课程
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贯重视以古文献资源助力教学,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校内师生利用馆藏文献进行课程学习和开展各项研究。
在拓片整理组馆员的主动联络和热情配合下,北大历史系颜海英教授于4月17日和24日,在古籍资源服务中心三层会议室安排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课程6个课时的教学。
在课堂上,拓片整理组的研究馆员汤燕老师介绍了馆藏古埃及石刻拓片的递藏源流。颜海英教授指导学生对拓片进行文字和图像释读,启发学生从拓片保存的石刻信息和拓片本身的递藏史两方面切入进行研究,并对部分拓片进行了鉴定、释读和背景介绍。
图1-4 在图书馆员的协助下,颜海英教授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课调动起同学们的更大学习兴趣
这样的助力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师生直接观览专题馆藏,推动了颜教授的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颜教授对馆藏的鉴定和解读,也让馆员对藏品的著录、揭示更加全面、准确,有益于被更多的读者发现、利用。
“古埃及象形文字”课是颜海英教授本学期为世界古代史埃及学方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授课内容主要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形、拼写及语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训练学生对古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进行释读。
与其他文明的古文字一样,古埃及象形文字也常常依托石刻(例如石碑、石像等)而得以流传。相比书籍等流传方式,石刻文字相对而言不易更改,因此能较好地保存文献的内容原貌。对于古文字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学者而言,以拓片形式保存的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价值。
北大图书馆收藏古埃及石刻拓本60余种,其中拓自原石的有30余种,包含晚清金石收藏大家端方所藏的部分珍品。中国人对古埃及文字及石刻拓片的了解和收集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尤其经潘祖荫、张荫桓、端方等官员、学者的收集、整理,渐成规模,到民国年间,有正书局刊行了《埃及五千年古刻》石印本,收录了埃及造像40余幅,其中所录石刻,北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供稿:戈素文
摄影:杨楠楠
审核: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