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地学之美”第一讲举行,岳汉主讲“从上天到入地:固体地球的物理探测”

2024年3月22日15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学科之美系列讲座--地学之美”第一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岳汉作了题为“从上天到入地:固体地球的物理探测”的讲座。全校7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楷颢主持。

图书馆副馆长姚晓霞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瑜为系列讲座作开场致辞,并为主讲嘉宾和主持人颁发“学科之美”纪念奖杯。

图书馆副馆长姚晓霞致辞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瑜致辞

颁发纪念奖杯

讲座现场

人类探索自然的第一层原因是对自然的好奇,“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是人类最开始思考的基本自然问题,构成了人类原始的世界观, 也大量出现在神话、宗教以及科幻故事里。岳汉总结回顾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从中国“天圆地方”观点和印度“世界之龟”说,再到亚里士多德正确推测了地球的球形、埃拉托斯特尼用恒星角度估计了地球的半径,以及近年来国外试图证明地球不是球形的努力。从地心说、日心说再到银河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入。

虽然科幻作品中,地下世界包罗万象,但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地球深部只能是实心的。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到达地球深部,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借助穿透地球并携带信息的能量或物质来进行研究,其中最便于使用的就是地震波。岳汉播放了两段相关的研究视频,生动展示了如何用地震波给地球做“CT”,让人类能够“看”见地球的内在结构。而后,岳汉向观众们介绍了固体地球理论的演化历史,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海底扩张理论,再到板块理论的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GPS等新的观测手段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

岳汉讲座

人类探索地球的第二层原因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包括自然灾害的探测以及防治和自然资源的探索和开采两方面。地震至今是人类面对的首要自然灾害,岳汉结合实例介绍了自己团队基于物理模型的地震预测和利用大数据、AI进行地震预测等几个方向的研究。他提到科学的地震预测需同时预测“时间、空间、强度”,并满足“正确率、召回率、漏报率”等标准。严格的地震预测难度极大,目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实现。国外在上个世纪已经放弃相关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始终是我国地震局的目标。对于探索和开采自然资源,油气勘探地震学可以帮助人类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光纤可以帮助人们建设智慧城市。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探索太空,星际以及星际移民的过程中,地球科学所积累的研究体系也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地球物理和行星科学之间是师承关系,地球科学的知识也可用于固体行星的科学研究中。

听众提问

岳汉给提问听众赠书并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岳汉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听众的疑问。

主讲嘉宾简介:

岳汉,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国家级青年海外人才计划入选者,2007年及2010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地球物理博士学位,2014-2016年间在加州理工大学地震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地震实验室主任博士后奖学金。2017年正式回国工作。主要从事震源物理学相关研究。现已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发表于Nature、Science、PNAS、EPSL、JGR等期刊。



文字:徐靖雯、冯岱、冯冰钰

照片:桑磊、于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