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八讲举行 赵冬梅教授讲解“东坡过岭:代际命运与人生选择”

12月27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成功举办,赵冬梅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题为“东坡过岭:代际命运与人生选择”的讲座。

赵冬梅教授讲座现场

赵冬梅教授首先通过古地图展现“东坡过岭”的历史路线,并解释了苏轼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中,流露出的情感并不是现在许多人所认为的自嘲、自轻,而仅仅是对自己为官经历的真实阐释。

赵冬梅教授作讲座

随后赵冬梅教授列举一系列史料研究与考据来展现出当时大宋的政治状况。她指出,参与党争而失败的臣子多被贬谪“过岭”,这是当时宋朝对大臣最为严厉的惩罚。而这其中所体现出的是北宋政治已经发生“法家转向”,出现“恶性分裂”,具体体现为政治集团的分裂与割据,集团之间党同伐异,置国计民生于不顾。而当时频繁的变法导致出现新党与旧党,政治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划分,是“恶性分裂”的产生源头。赵冬梅教授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出各代际的典型人物,并分析苏轼的代际命运。身处时代潮流之中,苏轼的世界观与行为方式的养成都收到不同代际人物的深刻影响。而标志着苏轼意识形态确定的便是“过岭”事件,赵冬梅教授指出,“‘过岭’之时,已是东坡。”

现场听众提问

赵冬梅教授通过列举苏轼任职期间的提案记录以及与友人的书信来往,说明苏轼在贬谪各地之时依然以民生为本,政绩卓然,并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宽容豁达。与友人互赠打油诗、为友人子辈做“家教”教习写作等等,都体现出苏轼在仕途不顺时完全没有被其所累,反而光风霁月,不萦于怀。同时,苏轼也寄望北归,在其书信中均有体现。而在北归无望后,苏轼并无绝望,反而说“然中心甚安之”,其一生入世出世,都体现出超然的豁达与洒脱。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提出了许多问题,赵冬梅教授都耐心予以解答。

赵冬梅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留念

图书馆举办此系列讲座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讲座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同时倡导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推进书香燕园建设。

摄影:桑磊

撰稿:张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