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开讲啦”第二季第五讲举行,饶益波讲解中国古籍版本鉴赏
12月22日下午,“图书馆员开讲啦”第二季第五讲——“中国古籍版本鉴赏”在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后,主讲人饶益波老师开门见山地为听众们介绍了需要了解古籍版本的原因。他指出,阅读古书应当有版本意识与善本意识,因为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往往差异巨大,若不选择版本,则不知其优劣。在版本选择时,则应当以善本为上。饶益波讲解了《书目答问》从文献本身的角度归纳的三个善本特征:足本(无缺卷、无删削)、精本(精校注)与旧本(旧刻、旧抄)。又从文物与艺术性两个角度对善本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并举楼钥《攻媿先生文集》的宋四明楼氏家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与《四库全书》本作比较,更好地说明了善本的价值。
饶益波作讲座
之后,饶益波老师给听众讲解了古籍的板式:天头、地脚、书口、版心、鱼尾、书耳等等,并介绍了一些部分的作用特点:天头高于地脚,方便读者做批注;鱼尾形式多样;书耳位于左边栏之外,便于读者进行翻检等等。
饶益波老师以民国学者卢前《书林别话》的相关描述为主要材料,为听众介绍雕版印刷的工艺:选料、写样、初校、改补、复校、上版、发刀、挑刀、挑成、打空、锯边、印样、三校、挖补、四校、印书。选料时要注意木头的品种,不同木质会对版面制作产生的影响;写样时要求写手最好把字写正,否则应偏左而不宜偏右,右偏易使行款歪斜;上版时应当将写样反贴于版,才能印出正字;发刀应当斟酌于站卧之间,否则刷印过程中会影响书籍品质。他还为听众讲解了版刻古籍的字体变化:他认为软体字写刻本是刻工将就写工,书籍的艺术性较高,但出版效率不高,明代中期出现的宋体字(匠体字)字形呆板,便于刻工刊刻,是写工迁就刻工的结果,书籍刻印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雕版印刷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印书工艺,即活字印刷。饶老师以《四库全书》著录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为例,为听众们介绍了武英殿聚珍版活字印刷的流程:刻字、字柜、槽版、夹条、类盘、套格的制作、摆书、垫版、校对、刷印、归类等等。之后,饶老师还以大量的古籍图片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区分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古籍。
最后,饶益波老师为听众们讲解了古籍的“后印”与“翻刻”两个重要概念。按照古籍刷印的先后,有试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递修本、增刻本等差异。这些不同的版本也各有特点,是我们在运用古籍时应该有所留意的。翻刻则有影刻和仅按照版式翻刻等不同的区别。除版式外,比较原刻书与翻刻书的最佳途径就是比勘。尽管翻刻本常因各种原因而与原本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其存在也有其特定的价值。在历史上,很多古籍有赖于翻刻本才得以流传,在原书不存的情况下,翻刻本也是难得的珍本。清代至民国的许多私家影刻本,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与原书高度一致,质量均属上乘,既是好的文献版本,也堪称是上好的艺术品。正如同叶德辉在《书林余话》所写:“其裨益艺林,津逮来学之盛心,千载以下,不可得而磨灭也。”
与现场听众互动
在提问环节,听众们积极就讲座相关内容进行发问,饶益波老师一一给予详细的回答。他还带着听众们参观了北大图书馆“可爱的中国书”展览,并做了详细的讲解。最终,这样一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又别开生面的讲座完美落下帷幕。
饶益波带领听众参观“可爱的中国书”展览
饶益波与部分读者合影留念
摄影:李锦轩
文案:陈煜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