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艺术”系列第三讲举行 钱志熙讨论李白的人生、艺术理想与诗歌艺术创造
11月28日下午,“阅读与艺术”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古典学平台负责人、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钱志熙与听众讨论李白的人生、艺术理想与诗歌艺术创造。本场讲座配合不久前大讲堂引入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经典舞剧《李白》,使听众们能进一步探索和理解李白及其艺术创作。
钱志熙教授作讲座
在讲座一开始,钱志熙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的诗歌究竟为什么如此之好?对于这个问题,钱志熙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解答:
首先,他探讨了李白的人生理想的表述和实际的追求过程。钱志熙引用了陈贻焮先生的表述:李白有多种梦想,但他最主要的理想,是为帝王辅佐,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再遂其隐逸出尘,成为高士甚至神仙的浪漫的理想。李白在年轻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并且从青年时期开始漫游。他在一开始便追求一种超脱一切,达到绝对自由的一种状态。然而,随着他的阅历不断加深,李白的精神世界中的现实性也在不断增加,他也有了入世的追求。正是隐逸求仙与救济苍生这两种不同追求的结合,让李白的诗歌拥有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其次,钱志熙分析了李白的诗歌创作道路与艺术理想。李白早年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文选体和齐梁体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陈子昂的复古诗学,形成了以复古为创新的文学思想。李白的复古思想是对陈子昂以来复古派的发展。他的古乐府创作,更是与众不同的一家之学。但他的复古不仅是流于形式,拘于格调,而是纵横古今,通过复古实现人生理想。
最后,钱志熙介绍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精神与风格、体制上的创造。李白的人生理想驱使着他形成了独特的飘逸风格。李白在被贬出宫后产生了国之将倾的预感,在山雨欲来的时代大声疾呼。他的诗歌体现出了在高蹈远遁与不能舍弃君国民命,不能完全放弃生平理想之间的矛盾、纠结情绪。他的另一高度在于其对语体和修辞艺术上的复古与革新。他提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造成了一种极富表现力、与情志不隔的语言风格。
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兴致高涨,踊跃举手提问。钱志熙和同学们就科举制度、浪漫主义、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韩宝全导演和首席演员胡阳等也就《李白》舞剧与在场观众进行了交流。
现场听众提问
这次讲座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百周年纪念讲堂联合举办的“阅读与艺术”活动的第三讲。钱志熙教授的讲解,帮助听众对于李白的人生、艺术理想与诗歌艺术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之前于北大百年讲堂上演的舞剧《李白》在虚实结合之中向观众展现李白的生平历程及其精神世界,丰富了北大师生的文化生活。
钱志熙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
撰稿:文敉浩
摄影:岳弋菲、王东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