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六讲举行,刘勇强主讲“文化《红楼》的经纬”
11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受邀作题为“文化《红楼》的经纬”的讲座。本次讲座从书名神话、儒和佛道、礼出大家等角度,对《红楼梦》的文化世界作概要性扫描,并分析知识作为此书叙事写人的基础与内涵。
刘勇强教授作讲座
刘勇强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于《红楼梦》的评价。他提到,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指出该部书“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并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给出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及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汇总”的点评。此外,李辰东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曹雪芹是中国一段灵魂之具体化”。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提到,该部书“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体现了对《红楼梦》一书的高度评价。
刘勇强教授带领大家条分缕析地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又对《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细致讲解。他指出,《红楼梦》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使传统文化的精义由个人生命体验焕发生机。同时,该书以精微的思理,提炼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感受与智慧。此外,《红楼梦》将诗意与叙事相结合,书写出社会发展与人类精神成长的欢悦与悲辛。
刘勇强教授从书名神化、儒和佛道和礼出大家三个角度对《红楼梦》的文化世界进行了概要性扫描。他指出,该部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又曰《风月宝鉴》、《石头记》。刘勇强将石头、红楼的诸多寓意及风月宝鉴的正反设置与该书的意象相结合,细致介绍了《红楼梦》这部古代小说中所传达出的现实意义。《红楼梦》一书中多处折射出儒和佛道思想。该书开篇及穿插在小说中的“一僧一道”具有超出具体情节乃至单一作品的文化共性。凭借超情节人物的聚焦,我们可以轻易获得有关小说情节、人物最本质的信息。此外,刘勇强强调,“礼出大家”是刘姥姥对贾府的印象与评价,也道出了该部书对所谓“诗礼簪缨之族”等家庭观念描写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小说中最有社会意义的描写之一。
讲座现场
刘勇强教授进一步讲述了知识作为叙事写人的基础与内涵。他强调,知识是创作基础,也是创作的前提条件。然而小说中的知识又不完全具有纯正的知识属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或者是对知识有意的误用,即存在“伪知识”。他提到,陈其泰在《古今人物通考》中评点说,“书中‘冷香丸’‘疗妒方’等‘杜撰’知识,也各具艺术趣味”。此外,刘勇强细致解读了书中多处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中的知识。以书中几处借戏曲暗示情节发展的描写为例,他指出,评点家依据相关知识揭示其义,实属必要。读者若是对书中所提及的戏曲略无所知,是难以体会其中的伏笔意味的。
现场同学提问
在互动环节,听众们积极发问,与刘勇强教授共同探讨了影视剧中的人物刻画与书中所描述的相似与不同、书所传达出的家庭传统文化思想在近代的新文化发展和该部书名称最终选定为《红楼梦》的主要原因等问题。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刘勇强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
撰稿:汤默然
摄影:赖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