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九讲举行,郑晓华主讲“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10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九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晓华受邀作题为“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从迪拜国际书法双年展谈起”的讲座。全校60位师生报名参与讲座,并共同探讨中外书法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书法的价值内涵。本次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主持。

1.jpg

讲座现场

郑晓华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他出访迪拜时参加迪拜首届国际书法双年展等活动的经历。迪拜系列展览活动的书法作品以绘画形式为主,单纯采用书写形式的作品较少。例如,阿拉伯书法将文字作为艺术元素融入色彩、构图、设计和装置中,而基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东亚书法则更多地保留了书法作为文字书写艺术的最基本特征。展览开放性地呈现了传统书法、现代书法、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利于扩大书法学科的空间,增添书法艺术的活力。展览旨在通过书法沟通古今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推动国际友好交流。郑晓华对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衍生和拓展表示肯定。

2.jpg

郑晓华作讲座

其次,郑晓华从三个方面具体讲述了世界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其一,书法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凝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纽带。它作为中国先进文明的象征,为周边众多国家所向往和追随。例如,基于中国书法发展出来的东亚各国书法至今仍保留着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其二,中国书法很“另类”,但作为视觉艺术,书法具有世界艺术的共同性。中国汉字的书法艺术有别于拼音文字的书法工艺,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然而,书法具有点线、造型、色彩、布白、材料等基本要素,以点线为基础语言开拓了虚幻的三维空间,具备作为人类普遍艺术的条件。其三,书法具备一般视觉艺术特性但不能等同于一般视觉艺术。作为公共文化和价值传播工具和纽带,书法有独特的文化使命。

最后,在提问环节,听众表现积极,与郑晓华老师交流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西方国家对中国书法的态度等问题。祝帅在总结中认为,郑晓华先生的演讲,结合了理论研究、个人创作与国际展览实践和长年从事书法组织管理工作的心得,对书法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与视角,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主讲嘉宾简介

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8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在欧阳中石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著有:《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蒙学集萃》《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古典书学浅探》《艺术概论》等。个展:“从书法看中国——郑晓华翰墨中华展系列” 山西美术馆展、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展等。

(文稿:解心语;现场摄影: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