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四讲举行 邓小南教授主讲《转型时代: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10月10日下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殿科学报告厅举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旨在通过邀请著名学者接力为广大师生开展系列讲座,让广大师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华文明,增强对自身文明的认同感。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师邓小南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转型时代: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的学术讲座。

图片8.jpg

邓小楠教授讲座现场

邓小南教授首先谈到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及社会对于宋朝的兴趣提高的现象,指出宋代政治文化与当下时代生活的关联。讲座开始后,她介绍了宋代在整体中国历史上的“延续与变迁”的地位。她指出,宋代既是一个延续、关联的时代,在文学、绘画、思想文化诸多方面与前后的朝代关联密切;也是一个转型与变迁的时代,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文化诸多方面较前代相比都发生了转型。

图片13.jpg

邓小南教授作讲座

邓小南教授介绍了宋朝“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历史背景。她指出,相较于汉唐并没有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宋代始终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带来的军事、政治上的困境和压力;同时她也指出,忧患也能够成为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宋代反而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上实现了顽强执着的“生”与长久持远的“长”,仍然维持了疆域内部的长久稳定。

接着,邓小南教授对于宋代的政策导向和政治氛围进行了介绍。她首先将唐宋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指出,相较于唐代链条式的分权制衡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更多是以“事任”为中心进行分工;接着,邓小南通过展示宋代的科举制、奏疏、轮对等的有关史料,展示了宋代开明、自由的政治氛围。

最后,邓小南教授对宋代“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文化特点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宋代的普通民众拥有比前代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原有的贵族门阀政治的政治生态较前代更为淡化;同时,俗世生活的影响增重,佛教世俗化,民间信仰更加贴近世俗;在市民生活、文学创作、绘画艺术、学术思想、教育及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宋代则更加关注民庶生活状态,体现了人文化的风格。

在提问与讨论的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邓小南教授也热情地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宋代的经济生活转型、宋与少数民族的摩擦互动的问题,本次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10.jpg

现场同听众提问

图片11.jpg

邓小南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

图片12.jpg

邓小南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