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孙华教授主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一讲——汉晋前后的中国西南:以“西南夷”地区的考古为中心

202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以史启智,以文化人”为主题的阅读文化节,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讲座、书展、文化展、文化艺术体验、阅读报告发布等贯穿全年的系列活动,让不同学科的同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同时倡导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推进书香燕园建设。

9月18日下午3点,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系列讲座第一讲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汉晋前后的中国西南:以‘西南夷’地区的考古为中心”学术讲座。

图片1.jpg

孙华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孙华教授对中国“西南夷”地区考古进行了概述。“西南夷”是汉晋时期中原地方人士对汉王朝西南边远地区族群的统称,它是以巴蜀地区为本位来观察四川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人们所形成的地理概念。他指出,中国西南地区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区域考古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西南夷考古”是以汉晋前后的“西南夷”所在区域作为考古工作和研究对象的西南地区考古的组成部分。孙华教授介绍了先汉时代的西南夷地区。他认为,近些年来一系列考古工作,为我们认识从新石器文化至石寨山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云南高原青铜时代各区域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着重介绍了近年发掘的贵州威宁中水遗址群、云南通海县兴义村遗址、宁古城村遗址的规模、年代,表示云南高原腹地的史前文化经历了“海东村文化→兴义村文化→石寨山文化”的发展历程。他还介绍了滇池周围石寨山文化的遗址和墓地,提出西南夷其他地区先汉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滇池一带大致相同,都经历了“晚期新石器文化、早期青铜文化和晚期青铜文化”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后者通常经历了向铁器时代和汉文化转变的过程。此外,他还介绍了洱海地区、滇东高原北端的四川凉山州地区和盐源盆地经历的文化发展历程,认为盐源盆地的老龙头墓地遗址年代判断偏早,老龙头墓地代表的文化总体上是该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

图片2.jpg

孙华教授讲座现场

孙华教授分析了汉晋王朝经营西南的见证。秦汉王朝对云贵高原的开发始于秦代有秦时常领开通“五尺道”之说,由于目前只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发现有秦人派驻此地的蜀人族群的遗存,他表示常頞通五尺道的故事还无法验证。西汉时期唐蒙开通“西南夷道”、司马相如开通“灵关道”、汉武帝建设西汉通身毒(今印度)之路,汉王朝和文化的影响也延展到昆明及其以西地区。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就已经开始开发云贵高原。在西汉王朝能够有效行使治权的地区,汉文化的因素逐渐增加。相当数量的汉王朝移民来到并定居在西南夷地区,这些内地人与当地土著通婚,人口逐渐繁衍。

最后,孙华教授总结了“西南夷”地区考古的意义。他指出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聚落、城址、墓地、作坊、道路等材料验证、补充和更正文献记载的西南夷的文化状况,汉晋中央王朝治权在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的延伸和实施状况,对于认知西南地区从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认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西南地区从多元地域文化走向大一统古代王朝文化,用物质文化材料重新书写该地区的历史,都很有意义。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孙华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疑问,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3.jpg

孙华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