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阅读马拉松”——孙飞宇领读《金翼》
11月8日晚,第三届“阅读马拉松”的第六期活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飞宇带领同学们共同解读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作品《金翼》一书,以反面探讨论证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为当代青年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当下形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讲座现场
孙飞宇选择这本书是因为重读《金翼》给他带来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感受,他认为主人公所展现的状态与当代青年的心灵状态不同,因此孙飞宇在解读《金翼》的基础上与同学们分享他对于当代青年的思考,以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精神气质的不同面向。
《金翼》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结合作者自身经历,用小说体裁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孙飞宇从黄东林一家的故事出发,加之引用《银翅》补充家族后续的故事。从黄东林的一生来看,他与家族紧密相连,对家族的责任是他的生命力所在,他将自己放置于由自己所构建的关系网中,本书从小处落笔,以小人物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生活与家族体系构成。
孙飞宇作讲座
孙飞宇注重解读原书中“没有涉及的面向”,由此引出对当代青年的讨论。孙飞宇立足当下现状,指出当下青年的常态是焦虑。在家庭与个体的关系中,当代青年更注重个体的人格,而黄东林代表的是整个家族,是一个整体。东林与当代青年不同,他没有焦虑。在和《茧》中的王婉秋的对比中,孙飞宇指出,东林是当时时代潮流的反面,因为从当时的资料上显示,青年人对于自身也有焦虑的情绪。即使如此,东林作为一个传统中国人,对于我们当代青年理解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青年人的自我认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林耀华先生用“把种子埋进土里”作为《金翼》结语,孙飞宇认为这不是对青年人当下状态的唯一解读,但它的确对于当下青年的焦虑具有重要的启迪。孙飞宇对本书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本超越文化,对当代具有指导意义的大作。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老师提问,与孙飞宇探讨对于本书的理解以及青年当下应怎样做到“把种子埋进土里”,进一步深化了同学们对本书的理解。
现场同学提问
处于疫情与内卷交织的当下,焦虑已然成为我们不可避免的情绪,如何平衡情绪状态,如何理解当下青年的精神气质,孙飞宇以对《金翼》的思考与导读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在碎片化时代的冲击下,“阅读马拉松”以线下沙龙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深入沉浸书籍海洋,与经典相约。
孙飞宇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