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第七讲举行,何晋导读《战国策》

1015日下午,北京大学阅读文化节“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何晋作题为“舌尖上的政治:《战国策》”的专题报告,带领师生重读这部以战国游说与谋略为内容的史学名著。讲座吸引了14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热烈。


11.jpg

何晋作讲座


何晋从《史记·张仪列传》中张仪舌头的故事谈起。张仪被楚人羞辱后,对妻子说舌在“足矣”,一语道破纵横家以口舌谋生的特点。他指出,在礼崩乐坏、智谋交锋的战国时代,象征的不仅是口才与游说,更是思想、知识与政治智慧的力量,深刻影响了战国政治。宋代学者叶适曾云战国士人能以口舌轻重安危人之国,正是这一现象的经典总结。

何晋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系统梳理了的兴起与变化。他指出,周代为贵族体系的下层,至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秩序崩坏、等级界限松动,更高阶层的贵族跌落为士,另一方面有才能的普通人也得以凭学识与智略实现社会阶层跃升为士。各国君主养士之风盛行,使士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阶层身份;臣下与君主之间的关系由传统依赖的贵族血缘关系,转向了以功绩作为衡量、以俸禄作为报酬的雇佣关系,促成了古代官僚制度的兴起。


22.jpg

讲座现场


谈及纵横家的兴起,何晋指出,其出现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战争规模扩大、铁器使用与商业繁荣促进社会分化,财富积累与交流拓展了士人的活动空间;旧有礼制崩坏,未知的新的秩序有待建立,智谋与辩说遂成为影响政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纵横术的流行,正是这一失序时代的产物。他进一步阐释合纵”“连横的政治内涵,认为苏秦与张仪的谋略不仅体现个人智慧,更体现了战国局势、外交的需求。

何晋指出,《战国策》记录的正是这一以智立身、以言制局的士人世界,展现了策谋与辩才在乱世中的独特力量。该书由西汉刘向整理成编,采用国别体例,集中收录战国游士的言辞与谋略。刘向在编订时有意并列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以呈现当时的政治格局。然而,出土文献显示部分篇章在时序与归属上存在可以重新梳理相关历史的可能,提醒研究者在文献考订中应保持审慎与开放的态度。

在评价方面,历代儒家多对纵横家持批评态度,孟子称其为妾妇之道,以道德视角加以否定。何晋指出,《战国策》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既保存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与政治思想,也以其生动语言与修辞艺术成为先秦散文的高峰,许多成语典故,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皆出自其中,对后世颇有影响。

在交流环节,师生就《战国策》的史料价值、文本体例与纵横家的道德立场等问题踊跃提问。何晋指出,对历史人物与纵横术的评价应立足具体语境,避免以道德成败为唯一标准;纵横家的政治思维与沟通技巧,对当代社会的外交策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仍具启示意义。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33.png

现场听众提问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历史学系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系统解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提升师生文史素养与思辨能力,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反响。本系列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干部选修课程。

 

主讲人简介:

何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系主任、国学院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战国策研究》《尚书新注》《君子时代的争霸:〈左传〉里的春秋史》等,古籍与出土文献整理成果有《尚书孔传参正》《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四)》(《妄稽》部分)。

 

撰稿:秦政、任珂静、金鑫

摄影:马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