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号召,10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主办的2025年北京大学生活科普节科普报告第三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霍阳以《睡眠,值得温柔以待》为题,为师生系统讲解睡眠的科学规律与健康管理方法。活动吸引近200名师生报名,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霍阳作讲座
讲座伊始,霍阳从“你睡眠好吗”切入,引导师生从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早醒及日间精力等方面自评睡眠质量,生动引出“睡眠节律”这一核心主题。她指出,睡眠不是“关机休息”,而是身体与大脑的“自我修复与系统优化过程”,对能量恢复、记忆巩固、情绪平衡和免疫调节至关重要。结合四季变化,她建议“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早卧”,倡导顺应自然节律,以科学方法提升睡眠质量。
霍阳指出,现代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人类的生物节律。夜间灯光、电子屏幕和信息刺激导致“生物钟后移”,诱发“主动失眠”等问题。她引用“体力、脑力、心力错峰休息”的理念,倡导合理分配精力,让身体与心智交替恢复,从而获得高质量睡眠。同时,她介绍光照疗法与褪黑素的科学应用,提醒应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讲座现场
在睡眠卫生建议环节,霍阳结合临床实践,为师生提出一系列科学且可操作的健康方案:保持固定起床时间,减少无效在床时间,避免睡前饮酒、摄入咖啡因或大量饮水,保持卧室安静凉爽,规律饮食并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她提醒大家在睡前预留“烦恼时间”,避免带着焦虑上床;若一时难以入眠,可起身进行放松活动,而非反复查看时间。讲座现场,霍阳还带领师生进行简短的呼吸放松练习,引导师生在呼吸之间体会从紧绷到平静的转变。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睡眠误区,霍阳逐一予以澄清:提前上床未必有助入睡,褪黑素并非人人适用,不使用电子设备也不意味着即可安然入眠。她介绍,国际公认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已成为改善慢性失眠的首选干预方式,应以科学认知取代焦虑努力,以规律生活重建身心平衡。

现场师生提问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话题涵盖浅眠多梦、梦话成因、非睡眠深度休息与生理睡眠的异同、助眠药物调整及冥想干预效果等。霍阳结合国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逐一解析,为听众提供科学、理性的健康指导。
2025年北京大学“同长科学知识力:智享生活,创赢未来”生活科普节系列活动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内多部门共同推出,活动聚焦师生日常关切的健康生活、心理调适、应急安全等主题,通过科普报告、展览展示、互动体验与主题书展等多种形式,打造校园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拓展科学视野,传播科学精神,提升实践技能与应急素养,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理性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本系列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干部选修课程。
撰稿:李奇檑、任珂静、金鑫
摄影:任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