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造型艺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美术与书法讲坛”第二十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讲座以“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写意花鸟画的精神表达”为主题,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阴澍雨主讲,并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造型艺术协会会长祝帅主持。80余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

讲座现场
阴澍雨首先从“竹”这一经典题材入手,通过对比赏析李坡、文同、柯九思等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不同画家的作品,带领观众探究其中的技法。他指出,不同的画家在创作相同题材的写意画时,在较为尊重自然形态的忠实描绘的基础之上,会留下自身风格化的印记。随后,阴澍雨进一步带领观众赏析崔白、徐渭、金农的写意花鸟画,领略画家刻画鸟兽、花草的技巧,同时体悟画家寓于画作中的情感与意趣,生动阐释了中国画中“可见”的形象、技法与“不可见”的精神、意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阴澍雨作讲座
围绕“不可见的精神”,阴澍雨进一步探讨了写意画如何承载画家的经历、情感、人格与人生境界。他以金农的《自画像》、齐白石的《荷花影》、王冕的《墨梅》等作品为例,为观众生动地介绍了画作背后的故事。阴澍雨认为,许多写意画作品都能“贴切地反映出画家的修为”,能够体现画家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阴澍雨还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写生的经历与创作心得。他特别强调“从生活中来”的创作理念,指出只有在自然中观察、感悟,才能更好地捕捉到物象的生命力与神韵。他的《丽日》《梦见虫鸣集》《丹华》等作品,便是将写生体验与内心感悟相结合的成果。阴澍雨也表示,希望观众能够通过感受画中“不可见”的部分去了解到一个热爱自然的、更为本真的他。

听众提问
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中国画中的光影处理”“坚持写意画创作的精神路径”“大尺幅创作的挑战”以及“诗画同源”等问题踊跃提问,阴澍雨结合自身创作与研究经验一一作出回应。他在回答中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画的技法更多来源于对前人已有技法的继承,真正赋予画作独特性的,是其中承载的精神意趣。阴澍雨也表示,写意画在当下创作中也许是“式微”的,但是它一直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对写意画在年轻一代之中的接纳与发展充满了信心。
最后,主持人祝帅对本次讲座作出了总结。他指出,阴澍雨之所以在花鸟画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创作态度以及理论实践交融的学术理念密不可分。他表示,相对于同学们以往在北大接受比较多的艺术理论方面的讲座,此次关于艺术实践的分享带领我们同时走进花鸟画这一可见的世界,以及对作品背后的自然这一不可见的世界,带给我们关于艺术与文本艺术与文字这两种表达终极关怀的不同渠道的深入思考。
主讲人简介:
阴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字:李艾可
照片: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