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拉松》系列讲座第三届第五期举行—罗炜教授领读《中国心灵》
10月13日晚,《阅读马拉松》系列讲座第三届第五期在图书馆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罗炜教授应邀,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领略中国心灵之美——卫礼贤《中国心灵》品读”的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罗炜教授介绍了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生平基本情况。她从卫礼贤的生平中分析他为何热爱中国文化,如家庭的艺术氛围、创办书院的机缘以及与众多文人交好等等。另外,她也简要提及了当时德国现代化、理性主义的盛行。在此背景下,卫礼贤无傲慢、无欧洲中心主义的笔触和同情底层人民的情怀显得尤为珍贵。
罗炜教授随后介绍了卫礼贤的主要著作。在中国传教期间,卫礼贤将大量儒家及道家经典译成德文,如《论语》、《列子》、《老子》、《庄子》、《中国民间神话》、《孟子》等。尤其是1924年发表的《易经》对中西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此外,卫礼贤作为优秀的汉学家,也发表了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著。尤其是1910至1925年德国的中国热,很多便是以卫礼贤的著作为基础的。
罗炜教授重点介绍了卫礼贤的《中国心灵》一书。她指出,《中国心灵》发表于1926年,该书由前言部分、20章正文以及36幅配图构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变迁(义和团、辛亥革命、世界大战)、风景名胜、社会大观,和中西对比等。卫礼贤自述此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向西方和德国读者呈现“进化过程中的中国心灵”的各个方面。
罗炜教授为与会师生选读了《中国心灵》第十一章“青岛的故人们”和第十六章“北京”。她指出,卫礼贤和蔡元培及北京大学都有着深厚渊源,并梳理了他与蔡元培的关系。德国公使馆的工作使卫礼贤得以走遍全中国,结识中国“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如蔡元培和胡适等。1923年11月,蔡元培重新组建北京大学德语系,聘请卫礼贤到北大任教。任教期间,卫礼贤积极投身教学和各项社会活动,促进中德友好,一直到1924年夏,方离开中国,去往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回德之后,卫礼贤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更举办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组织演出中国戏剧,和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如1926年邀请胡适来德作客座报告,陪徐志摩周游欧洲,为蔡元培力争荣誉博士头衔。在《中国心灵》的内封扉页上,便有一段专门献给蔡元培的献词:“献给蔡元培先生,正义和自由的斗士,学者,友人。”其书第六章“新中国”,也花费较多篇幅介绍蔡元培在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运动方面的贡献。第十六章“北京”,又一次提到北京大学,重温了北大教师的理想主义情怀。罗炜教授指出,卫礼贤和北大的渊源并非始于1921年,而是更早:他1912年前后结识的晚清名儒劳乃宣,曾于1911年任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而卫礼贤和劳乃宣的奇异相遇,成就了中德文化交流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劳乃宣的指导下,卫礼贤于1924年完成《易经》德译本,对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其翻译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无法被超越。
罗炜教授的讲述生动而富有情感,深刻而不失活泼。她通过关于卫礼贤的一个个故事,将卫礼贤的人生轨迹与文学著作联系起来,深刻考察了《中国心灵》背后的思想理念。在褒扬卫礼贤对中国文化走进世界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她也鼓励人们以更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看待书中内容。
在讲座最后,罗炜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罗炜教授与部分读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