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举办“灵气所钟——山东临朐红丝砚历史文化展”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华文明之瑰宝,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物质印记,是中国文化史、文明史演进的载体和见证。在古老的中华文明史上,砚发挥着书写、传播、交流、延续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其中,产于山东临朐、青州一带,唐宋时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红丝砚,便以其温润如玉、色纹华丽、油润发墨而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是砚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4日,“灵气所钟——山东临朐红丝砚历史文化展”在图书馆东区一楼正式开启,展览围绕“红丝砚”这一内涵深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标识,顺千年文化长河而下,从“诗、石、史、士”四种视角回望先辈成就,并与当代书画家创作之间架起联结的桥梁,将一部绵延至今而不绝的历史书画长卷徐徐展开。
展览现场
部分砚台拓片和书画作品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中共临朐县委、临朐县人民政府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弘扬百廿北大积淀的人文精神和美育传统。
临朐古称骈邑,为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县,现隶属潍坊市。“灵气所钟”是清圣祖玄烨(康熙)当年为临朐风景胜地——沂山的题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山东临朐县的友谊源远流长。2020年北大图书馆东楼重启之际,临朐县向北京大学图书馆赠送的红丝石《钟灵》,已经成为北大图书馆的重要文化标识。在李大钊、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曾经工作过的北大图书馆展示革命老区临朐县象征红色文化的红丝砚,可以在进行校园美育的同时更好地激励青年学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部分红丝砚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