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王博教授在图书馆举办“六经与儒家秩序的构建”主题讲座

今年,图书馆以“书香迢递,斯文在兹:共读《中华文明史》”为主题举办首届阅读文化节。图书馆将通过主题讲座、展览、影展、文化体验及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不同学科的同学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响应学校十四五规划,共建书香校园。文化节主打活动——中华文明史系列讲座特邀多位著名教授接力领读鸿篇巨制《中华文明史》,为莘莘学子深度讲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4月22日,北京大学2022年阅读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华文明史》主题讲座在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办,王博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中华文明史”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六经与儒家秩序的构建”。

image.png

王博教授讲座现场

王博教授指出“中华文明史”就是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人民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在不同时间、空间创造出的文明的历史。如果将“中华文明史”描述成一条河,人们最喜欢看的就是其波澜壮阔的景象,比如壶口瀑布和虎跳峡,孟子尝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中华文明史,从大的角度来说,从三代到现在,算下来大概是4000年出头。其中最大的波澜有两个,第一次是秦的建立。秦的建立,不仅是王朝的建立,其实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因此我们有一个说法“先秦”,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其中有着更深刻的意义。第二次是清末民初,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处于这个转型之中。这就是最大的两个波澜壮阔处,中间不是说没有波澜,但是波澜可能会小一点。比如唐宋转型也经常被讨论,从哲学角度看也有变化,但这种变化的程度不能与这两次波澜相提并论。

王博教授指出任何对文明史的描述应该说都仅仅是通过一个视角进行的讨论,“六经与儒家秩序的构建”也是如此。

image.png

王博教授讲解“六经与儒家秩序的构建”

王博教授明确界定了“六经”和“秩序”,指出“六经”这个名词出现在战国的中后期,最早是在《庄子》的《天问》篇:“丘制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六经一般被称为六艺。并强调六艺指的不是礼乐射御书数,而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诗书礼乐和周易应该说产生在更早的时期,《春秋》对于孔子来说更像是现代史。从整体上来说,有三句话对六经进行概括,一是它是三代文化精神和古典秩序的集中表达,这里的古典秩序特指在哲学时代,也就是在孔子和老子之前的时代的秩序;二是其功用不同,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秩序在政治生活和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人是生活在秩序中的,因为儒家的解释才构成一个整体;第三句话是新旧意义的转换,让其成为经典的同时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很早出现的东西到现在仍有价值?

“秩序”简单地讲就是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稳定的方式,不能是一次性的,稳定即意味着可以重复和可以预期。中国文化的关键词就是秩序。秩序分为有形的方面(事物、位置、关系、命名)和无形的方面(秩序精神和价值),后者是关键。文明的演进其实就体现为秩序的演进、秩序的升级,特别是秩序精神的变化。如果没有秩序精神的演进,秩序就是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被看作一个大的体系,就是因为秩序体系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清末民初之后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就是秩序根本性的演进。

王博教授指出,在孔子之前,古典秩序的基本精神是天命和德,其最核心的观念有两个,第一,权力是天命所赐予的;第二,天命的赐予能否留住取决于德。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一方面,通过“述”,仍使六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完成新旧意义的转换。儒家在连续性的形式之下,实现温和的突破或者断裂。留下旧的躯壳,换了新的灵魂。

儒家秩序不同于古典秩序,其构建以仁义为其核心价值,礼乐为其制度形态,天道为其终极依据,形成一个包括政治、宇宙和生命在内的秩序整体,六经是先王之政典,经过儒家解释后,就变成先王之道的载体。在述与作的紧张之中,围绕六经的解释在儒家秩序的构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而不同的角色,从而塑造了儒家思想内部的丰富性。同时,在德义和道的基础上,六经又被构造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讲座最后,王博教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过去的东西仍有意义?这是因为未来已来,过去未去。为什么过去未去?因为历史有一些超越时空的东西,那些东西不会因为产生在过去就成为过去式,但也不会保持原貌来到现在,走向未来,而会在转化中产生新的意义。王博教授指出,司马迁讲的一句话能把握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究天人之际”,在天道和人心之间;“通古今之变”,在古典秩序和儒家秩序之间;“成一家之言”,如此方能成一家之言。

image.png

王博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王博教授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细致回答大家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