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镌椠枣梨 墨彩生香—雕版印刷体验活动

雕版印刷是中国传统印刷术中的一种,先在一块木板上刻下一页书的内容,将刻好的雕版刷上油墨,覆盖纸页刷印,即可得到成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代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又相继衍生出彩色套印、饾版、拱花等新技术。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菁华,为中国代书籍出版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页面出自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刻本《攻媿先生文集》。《攻媿先生文集》为楼氏家刻原本,乃天壤间仅存之孤本,刊刻精良,字体俊朗刚劲,为宋代浙东刻本欧体字的优秀代表。人们对古籍的高度评价通常包括“字大如钱、墨亮如漆”,《攻媿先生文集》完美拥有这两点。1963年,为找到最佳的字体出版毛主席诗词,文物出版社约请专家遍检全国宋刻本,最终选用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攻媿先生文集》的字体,以集字的方法,在1964年、1965年连续出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累积印数达13000多册,这件事让《攻媿先生文集》名动神州。

饾版印刷是根据画稿图案的深浅、阴阳,分别雕刻出小块印版,依次用不同色彩套印,得到色彩斑斓、浓淡不一的图案的印刷形式。饾版印刷的体验内容——“螳螂与牵牛花”,选自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鲁迅和郑振铎于1933年选辑而成的《北平笺谱》。笺谱就是以雅致图案作为底纹的信纸,自古以来为文人所钟爱,是文人诗文唱和、书信往来之必备品。《北平笺谱》由鲁迅与郑振铎合编,是二人从北京的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等九家店铺收集来的,选用陈师曾、齐白石等绘画大师的佳作332幅,含人物、山水、鸟兽、花果、殿阁、造像等图案,于1933年底出版,初版100部。体验活动从《北平笺谱》中选取的“螳螂与牵牛花”,昆虫和花草造型质朴,童趣盎然,由绿、蓝、橙三色构成,简洁大方,富有美感。

由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的馆员老师现场展示并指导体验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和饾版印刷技艺,现场参与者可亲身体验倒墨、沾墨、上墨、刷印和揭纸的全部流程。


图片1.png


图1 攻媿先生文集


图片2.png


图2 雕版印刷成品


图片3.png


图3 《北平笺谱》


图片4.png


图4 饾版印刷成品


护典有道 妙手匠心—古籍修复技艺展示

作为延续古籍寿命的重要手段,古籍修复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以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以传统手工技艺修补和复原破损古籍的修复师,因此成为中国千年藏书文化的“守护者”和“见证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古籍,修复师需要“对症下药”选择适当的修复方式,一本古籍的修复过程短则几日,长则数月。修复工序复杂且精细,常规流程包括拆解、去污、染纸、溜口、补洞、补裂、接边、整托、平整、修剪、装订等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修复师精益求精。

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的修复老师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重点展示古籍修复中的基本操作——溜口和补洞。现场可近距离观察修复操作手法,了解一张破损书叶由残缺到完整的神奇变化。


图片5.png


图5 古籍修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