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工学院联合主办的“学科之美系列讲座——工学之美”第一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工学院长聘副教授周超作了题为“航空发动机原理和技术发展历程”的讲座。全校9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分馆馆员孙静主持。
讲座现场
周超从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原理、构型特征、技术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近现代各类航空发动机的知识体系。周超探讨了这些发动机的基本设计原理,分析了不同构型所独有的优势与特点。他追溯了各国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演进历程,展现了航空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突破,展望了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未来走向,揭示了这一领域潜在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周超指出,当前喷气式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领域的主流动力装置,其构造包括进气道、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机、喷气口、外涵道及内涵道,并遵循布雷诺循环原理进行工作。回顾历史,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始于涡喷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以结构简单、高速飞行能力见长,但受限于噪音大、能耗高的缺陷,逐渐被民用市场淘汰。随后,涡扇发动机应运而生,设计师们通过调整涵道比,巧妙地平衡了飞行速度与发动机效率,成为当今民用航空领域的主流选择。
未来趋势方面,周超指出,航空发动机将突破传统框架束缚,齿轮风扇、F136、电推进、分布式及空天发动机等新构型正逐步显现,预示着航空工业将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机遇。这些新型发动机不仅提升发动机的性能,还为航空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提问
讲座结束后,周超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听众的疑问。
主讲嘉宾简介:
周超,北京大学工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涡轮和新型航空动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10年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起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副主任。
文字:李奇檑| 摄影: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