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化学之美第二讲回顾:马锴果讲述化平凡为神奇的稀土元素

3月24日下午3点,由图书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合作举办的“化学之美”第二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马锴果老师以“稀土之光:化平凡为神奇的稀土元素”为题,讲解了稀土存在、发现和利用的情况。本次讲座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王进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开始,马锴果通过图片简要介绍介绍了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钇(Y)和钪(Sc)这17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得名于“稀有”且“类似碱土金属元素”。讲座随后从“稀土之稀”、“中国稀土”、“稀土不土”三个大的角度对稀土元素进行深入解读。

讲座现场

马锴果指出“稀土之稀”根源于稀土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少,分布稀散,以及性质相近难以分离。以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发展了通过溶剂萃取法高效分离稀土元素的手段,并建立了“串级萃取理论”,打破国外对世界稀土市场的垄断,使中国一跃成为稀土强国,给世界带来“China Impact”。在中国稀土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稀土开采污染和价格长期低迷等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通过稀土行业整合,打造稀土产业链等方式,提高稀土元素的科学利用,打好“中国稀土保卫战”。“稀土不土”部分则简要介绍了稀土元素在工业中的应用。稀土磁、电、光等功能材料早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荧光灯、LED灯、显像管电视机、等离子体显示屏都有稀土元素的身影。北京大学与稀土有着不解之缘,以徐光宪院士、黄春辉院士、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在稀土元素的开发和利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的科学奖励。在稀土应用领域,我国科学家必定会辛勤耕耘、攻坚克难,继续取得更多技术突破,打破稀土高科技领域的诸多壁垒。

讨论环节,现场互动热烈。来自城市与环境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多位同学就稀土元素的研究进展及国家战略需要等问题与马锴果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视频回放请见: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视频访问方式:在校园网IP范围内,点击讲座链接http://media.lib.pk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id=8782

或者登录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http://media.lib.pku.edu.cn/ 即可观看。

如在校外,可通过连接VPN的方式进入校园网观看。VPN访问指南请参见网址:https://its.pku.edu.cn/service_1_vpn_client.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