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学科之美系列讲座——地学之美”第三讲举行,江大勇主讲“地学之美,感知山海韵律”

12月2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学科之美系列讲座——地学之美”第三场讲座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江大勇教授作了题为“地学之美,感知山海韵律”的讲座。全校6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周敏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江大勇分享了他在科研工作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指出地球科学之美有三种来源:地质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美、形成绚丽多彩矿物珠宝化石的微观化学过程的神奇之美以及让地球科学学者享受追寻的科学探索之美。

江大勇作讲座

江大勇分享了大千世界中自然景观之美。他指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独特的行星,独特的宇观条件提供了地球上的温和宜居的环境条件,也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体。地表的各异地貌由地表与地内的地质作用产生,变化的板块、喷涌的岩浆、湍急的水流……地球的不息运动创造出地球不断演化的奇景。他还介绍了喀斯特、冰川、沙漠、峡谷等一系列地形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带给观赏者各异的审美意趣。

江大勇讲述了微观尺度下,形貌万千的不同种类的岩石形成过程的奇妙。复杂多样的地质活动,极端的外界条件与时间沉淀,加上自然的“缺陷”,孕育了绚丽的宝石、规则的晶形,既作为饰品装点生活,也为科学研究提供启发。而跨越岁月的化石作为记录变迁的史书,成为连接了地球各个纪元的时间胶囊,让我们得以一窥史前岁月。千千万万形态各异的生命走过,留下的痕迹在众多巧合之下,历经岁月的消磨,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大勇以化石为线索,回顾了地球上生命的产生与演变过程。38亿年以前,地球上形成了最早的膜结构的生命。从无核到有核结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命,生命的孕育进化过程跌宕起伏。在地球的史书中,地质板块的变迁、地表气候的变化、与地外的因素影响,激起了生命之泉的井喷。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一夜之间”大量的生命突然出现在地球上,这无法解释的奇观隐藏着生物进化中的秘密,为科学界与哲学界提供了研究方向。此后经过再一次由火山引起的大绝灭过程后,寒武纪形成的古代型生态系统被摧毁,也诞生了新的生命形态,四足动物自此繁盛。一次次灭绝与复苏、一遍遍灾难与重启,在复杂的地内地外的因素影响下,生命体一次次做出选择,适应着环境,塑造了今日生命体的形态。

江大勇重点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柔腕短吻龙”,这是最早下海的爬行动物,鱼龙的祖先。2015年,研究团队在对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地层中的海生脊椎动物化石进行的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命名了具有中间过渡特征的、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它被认为拥有与已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巢湖龙相似的特征,但也保留了比较典型的陆生爬行动物的特征。在出土的化石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对化石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正在分娩的胎生鱼龙,是世界唯二的正在分娩的动物的化石,并论证了鱼龙类胎生生殖方式的陆地起源。在大绝灭的极端环境条件下,柔腕短吻龙开启了四足陆生羊膜卵动物“征服”海洋的征程,成为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为研究人员与大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他讲述了探索未知时的享受感是他潜心科研的不竭动力。

听众提问

讲座结束后,江大勇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听众的疑问。

主讲嘉宾简介:

江大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1987年9月—199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7月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及其地层、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2007年10月—2010年9月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面上基金。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地层分会通讯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工作组成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文字:刘初显| 摄影:桑磊、陈月、刘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