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的“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润博作了题为“目录之学与史籍源流——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的讲座。
苗润博指出,从目录学的视野出发,切入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学与目录学之间的学理关系。以《汉书·艺文志序》等文献中的摘录为例,苗润博认为,对目录学的研究能够展现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鲜明特征。回溯《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历史,乾隆年间在全国范围内搜访征集图书,是《四库全书》初期编纂阶段一项规模浩大的活动。此外,辑校《永乐大典》也构成了《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苗润博作讲座
苗润博强调,《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全书》的精华,集传统目录学之大成,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张之洞就曾指出,《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文本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包括提要分纂稿、提要初步汇集,《总目》初稿进呈和修改,以及《总目》的定稿刊刻等流程。
随后,苗润博针对历史学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展开了讲解。以四库辑本中的《旧五代史》为例,苗润博指出,从文本细节可以看到,当时的四库馆臣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开展《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经历了十分艰辛的过程,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承认,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工作,难免存在诸如漏辑、误辑、编排失当,以及避忌讳改等局限,这体现出当时的四库馆臣从事编纂工作所面临的文本难度与复杂性。
以《燕魏录》与《燕魏杂记》之间的文献学考据为例,苗润博展示了《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过程中一个具体的文献名称的误录和错误传承过程;通过“翰林院典簿厅关防”印章,苗润博按图索骥发现了湖南图书馆藏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从而发现了馆臣删改前的文献原文和改动痕迹,为《长编》文献源流考据和原貌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对纪事本末文体内容在《四库全书》修订过程变化的考据,则显示出对学术史应该怎么做的体系性反思。三个案例也展现出学术研究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从发现具体文献的错误和疏漏,到发现重要的历史文献版本,再到学术史的体系性反思。这不仅为我们在当今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带来了重要启示,对整个的人文学研究也有重要启发。历史学最重要的启发是对文本的祛魅,学术史上诸多看似积累日久、自然而然的变革,很多时候只是人在具体历史情境中面临显示问题所做的因应变通。对文献学源流的详细考据不仅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历史学方法,也是历史学的思维品质。
在互动环节,嘉宾和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发言。苗润博就《隋书经籍志》等典籍在后世编纂中所体现出的学理逻辑与文本流变,文献学研究中的建构视角与解构视角,历史事实的客观呈现与历史主观评价之间关系的史学方法论,以及如何培养读书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等问题,与嘉宾和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现场观众互动提问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作为2025年阅读文化节主打讲座贯穿全年,计划从《四库全书总目》《史记》《世说新语》一直读到《汉书》《战国策》《廿二史札记》,共计12讲。
讲座结束后,苗润博与现场部分观众合影留念
摄影:桑磊
撰稿: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