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前沿科技”系列讲座第十讲举行,杨竞主讲“神经免疫的疾病机制”

10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合作主办的“科技之光 | 前沿科技&书香九三@燕园”系列讲座第十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竞作了题为“神经免疫的疾病机制”的讲座,全校10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现场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研主持。

讲座现场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神经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不仅在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深入理解神经免疫机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杨竞作讲座

在讲座中,杨竞介绍了神经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他指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维持机体稳态和应对外界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竞详细阐述了神经系统在病原感染、过敏反应、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强调了神经系统在调控免疫反应中的核心地位。

杨竞分享了在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介绍,通过使用先进的全组织三维荧光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在全组织水平观察神经免疫相互作用。例如,通过使用“iDISCO”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小鼠、人类的多种组织中的神经结构和免疫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此外,光片显微镜(lightsheet microscope)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不进行组织切片的情况下,对完整组织进行三维成像,从而更直观地观察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杨竞进一步介绍了他们在神经免疫标记和组织光学透明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使用去污剂和有机溶剂,研究人员能够在不切割组织的情况下,对整个组织进行免疫标记。同时,通过去除光吸收分子和匹配折射率,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组织透明化,使得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观察更加清晰和便捷。

在讲座核心环节,杨竞以经典的淋巴器官为例,详细探讨了神经系统如何调控免疫反应。他介绍了脾脏、骨髓、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神经结构的分布,利用全组织三维成像技术实现组织透明化,展示了这些神经网络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通过小鼠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杨竞团队观察到了脾脏中精细的花絮状交感神经结构,为理解神经调控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杨竞进一步阐述,脾脏中的交感神经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对免疫反应具有双重作用——在细菌感染中,交感神经的信号可能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但在脓毒症等严重感染情况下,交感神经又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保护机体,防止致命的脓毒血症发生。他强调,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调节免疫反应时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团队正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精细调控神经信号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听众提问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过敏反应、肿瘤免疫疗法等实际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杨竞耐心解答了关于神经免疫调控在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及癌症转移中的具体应用,展示了神经免疫研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阔前景。

主讲人介绍:

杨竞,2003年师从赵进东院士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生物科学学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教授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5年师从Marc Tessier-Lavigne教授先后在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和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团队整合先进成像技术、多组学分析、动物疾病模型、人类临床样本等跨学科手段,致力于探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循环系统等的互作调控,开拓肿瘤、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人类疾病的全新治疗策略和药物靶点。

文字:陈思杰、黎章旺、金鑫| 摄影:桑磊、赖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