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通  讯

总第55期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室编——

专文

侯仁之先生再次赠书和他的图书馆情结

工作动态

抢时间,期刊改号四期告捷 巧安排,图书编目减少积压

馆藏中西文期刊改分类排架工程胜利竣工!

流通阅览部调整馆藏架位,一切为读者着想

外文图书(新号)清点工作告捷

精益求精,永不满足----2006年迎新工作小记

团结协作,规范管理----采访部重新修订业务规范

图书馆新入馆人员培训制度建立

新聘馆员来部门实习,开学高峰时助一臂之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我馆开展馆际合作

分馆建设

馆际合作在分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首次进行新生图书馆培训

项目进展

CALIS文理中心顺利通过CALIS子项目验收

CADLIS"十五"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图书馆超额完成CADAL的数字加工任务,数据通过验收

会议综述

北大哈佛两馆成功举办"第一届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

简讯

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向图书馆赠书

摄影家刘培恩向图书馆捐赠《北京全景图》

人事动态

图书馆展览巡礼

一封感谢信

 




 

----- 专 文 -----

侯仁之先生再次赠书和他的图书馆情结

  2006年6月7日和16日上午,采访部和特藏部人员代表图书馆到燕南园侯先生家中接受了侯仁之先生和夫人张玮瑛女士第二次给图书馆的赠书(包括地图、期刊和资料等)共3401册(件),其中图书(包括地图、资料等)1596册,期刊1805册。
  此次赠书为侯先生和夫人的个人藏书,其中大量的为关于历史地理方面的专业研究书籍,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

侯先生和夫人的图书馆情结

  侯先生和夫人张先生自燕大的学生时代起,就经常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进行学术研究,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95寿辰的庆典上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最难忘的是燕京大学,其中图书馆更是让我终身难忘的地方。我在燕大、北大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和图书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期间,图书馆还特辟一间工作室为我提供方便,我真是太感激了。"正是基于对图书馆的深厚感情,在夫人张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侯先生决定将其藏书捐赠给图书馆,供北大师生学习研究之用。夫人张先生不辞劳苦地将图书整理出来,赠书之中也有张先生的个人藏书。

首批赠书情况

  侯先生的首批赠书868册藏于特藏部318室,主要是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及相关参考书,读者对象主要有城环系、地理系和历史系的师生。和首批赠书一样,图书馆接受的第二批赠书中的绝大多数为历史地理学相关图书,相信编目上架之后,会受到相关系科教师和同学的欢迎。

第二批图书整理情况和建议
  特藏部、期刊部对侯先生的赠书和赠刊进行了清点,书刊的册数如前所述。这批赠书基本由下面四类收藏组成:
1.有侯先生题签的书或名人题赠给先生的书,例如: 
- 由梁思成先生题赠给侯先生的著作《建筑史论文集》:
- 侯先生1947年6月18日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学院所购Elements of Geography, Physical and Cultural(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42)一书的扉页上,写道:"日本军事法庭宣判五周年纪念日--下午离日本陆军监狱夜半返津寓,时馥儿四月也。"
- 侯先生在1947年7月5日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购得General Cartograph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38),在扉页上题道:"今晨得瑛来信于治学为人多所助勉,有'大学府需要第一流有品位有学有识的人材,兼而有之者惟洪师也…愿我临学成归来继续努力有如大学者之终身孜孜不息, 当以国际最高学术标准为标准,勿为目前局促狭窄眼光所范限'等语, 衷心感触甚深,购此以志纪念"。
- 侯先生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导师Clifford Darby 赠给他的书:A New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1600; Le Keux's Engravings of Victorian Cambridge.
2.大量的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用书和地图册, 其中有中外历史地理学理论著作,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地方文献,研究资料等,珍贵的地图册,如:乾隆十五年清京城全图;日本依田雄甫编大清帝国分省精图等等。
3.中外文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设、自然、园林和考古及其他类的期刊:其中中文刊多达126种,近1600册,可见侯老涉猎广泛、知识渊博。例如:《寻根》(2000-2005)都是非常新的;《自然之友》(2000-2006年第1期);《世界知识》(1981-1997共77册);《地理学报》(1952-1997共106册);台湾出版的《大地》(1981-2005共49册)等等。
4.其他人文社科及科学类书籍、会议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如:线装《资治通鉴》、线装《汉书·艺文志·扬州营志》、《中国丛书综录》、《文献通考》等等。

采访部、特藏部和期刊部将按照以下原则整理和提供阅览服务

1.所有赠书都加盖"侯仁之赠书"章。
2.对于上述第一类书籍,藏北大文库,闭架阅览。
3.上述第二类书籍由特藏部选择入318特藏室,和第一批赠书合头,开架阅览;其他由采访选择入普通馆藏。
4.第三类期刊由期刊部查重,除期刊部收藏并开架或者闭架阅览外,复本将由城环系资料室收藏。
5.对第四类文献,我馆选择缺藏或需补充复本的图书入藏;其他图书归城环系资料室;会议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由城环系资料室收藏.
6. 所有书中夹带的信件、纸条和剪报等另存。

此次接受赠书感言

  侯先生和夫人张先生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和他们接触过的人都有如沐春风之感。侯先生和夫人赠给图书馆的图书是他们几十年来求学和治学道路上的长期积累的个人藏书,尤其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的收藏,其丰富和精深,标志着侯先生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侯先生和夫人将他们珍贵的收藏无偿地捐赠给图书馆的善行义举,是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厚爱,也寄托了他们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侯先生和夫人张玮瑛女士当年正是在燕大图书馆相遇相识的。图书馆将和他们的赠书一起,见证着他们伉俪携手走过的半个多世纪。
                    (特藏部、采访部、期刊部)

----- 工 作 动 态 -----

 抢时间,期刊改号四期告捷
  巧安排,图书编目减少积压

  2005年12月北大图书馆期刊改号四期工程拉开战幕。编目部继完成了西文期刊和中文现刊的改号任务之后,又开始了中文过刊、港台刊、复印报刊资料等馆藏期刊记录和样刊改号任务。同时,部门还要尽量保证日常的图书编目及其它工作不受或少受影响。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怎么办?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编目部全体人员群策群力,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则,合理调配人员,在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期刊改号工作的同时,力保图书编目工作的正常进行。全体人员立足本职,顾全大局,分工协作,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至7月份,已完成包括中文过刊、港台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的改号任务共计6023种;另外还就历史遗留的中文未编期刊进行了集中突击,共完成原编期刊1500种,保证了我馆期刊改号四期工程如期结束。至此,编目部承担的本馆中、西文现刊和过期期刊记录和样刊改号任务圆满完成。与此同时,在动用了绝大多数中文编目人员集中进行期刊改号的情况下,即使在2006年5-7月期刊改号高峰段,依然完成中外文图书编目17028种,30175册。这期间,还需竭力克服本馆系统升级测试、新系统改进磨合及适应带来的不便、编目员退休调走等不可抗力对图书编目工作的影响,实属不易。
  当然,在期刊改号四期工程末期,由于问题期刊、原编期刊比例增加,而工程结束期限在即,时间更紧。为了保证总体工期不因我部拖延,尽量减小因期刊改号对读者服务造成的不利影响,部门内部进一步调整人力部署,暂停了部分正常图书编目工作和其他工作,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新到图书编目积压,编目人员也因持续超量工作而感到身心疲惫。但是,随着期刊改号工程全面告捷,日常图书编目工作业已步入正轨。在经过暑假的休整后,我部门全体人员正抖擞精神,再接再厉,苦干加巧干,减少积压。目前未编书的数量已经初步减少,那么,吃掉新书积压,保证到馆新书及时编目,并使其尽快与读者见面的日子还会远吗?
                     (编目部 姜发敏)

馆藏中西文期刊改分类排架工程胜利竣工!

  从2003年9月开始至2006年7月,馆藏中、西文期刊2万余种30余万册过刊合订本及现刊全部完成了从字顺排架向学科分类排架转变的工作。在这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以编目部、期刊部工作人员为主力,在系统部、采访部、分馆办、总务后勤部门的协助下,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
一、 艰辛的历程
  前期准备工作自2003年8月起,由期刊部酝酿、起草期刊改分类排架方案。9月,编目部出台期刊架号结构方案。9-12月,改号小组召集相关部门一起讨论总体方案以及架号结构方案。
2003年12月20日正式开工,期刊改号开始在系统内操作,期刊改号工程进入实战阶段。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还先后进行了西文原编刊回溯方案的讨论、中文刊改号方案的讨论与确定、复印报刊资料和港台刊改号方案的讨论与确定。2006年7月21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期工程的倒架工作。至此,馆藏中、西文期刊改分类排架工作基本结束。
  整个改号工程共分为四期,先后是新馆西文刊、旧馆西文刊、新馆中文刊、旧馆中文刊。每期工程平均耗时半年左右,期间还经历了旧馆改造工程和Sirsi系统升级,给改号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二、 我们的收获
1. 期刊改号的收获
  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期刊,全部书目记录进入系统。在改号的同时,对于原来尚未完成的西文小语种期刊和中文刊品种进行了系统内的回溯。根据系统报表以及实物统计,从2003年12月至2006年7月间,一共完成西文刊改号13,268种19万册合订本的贴号、倒架,其中包括约3000种原编刊的回溯;完成中文刊改号12,554种15万册合订本的贴号、倒架,其中包括约1500种原编刊的回溯。至此,北大中心馆的中西文期刊数据完全机读。同时,为本馆的CALIS的期刊书目整理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号对北大馆的期刊进行了家底清理。无论从总体馆藏、还是语种、学科,学报,期刊年代、缺失补漏等方面都是一个全面的大清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多方面的统计工作,为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等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前提。
  改号工作对期刊的编目数据也是一次很好的重审,有效地提高了本馆期刊的书目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期刊问题。同时,改号工作很好地解决和处理了期刊的特殊性问题。如:期刊的字顺关系;期刊的不同语种的排位处理;重号问题的处理;改名刊的处理;等等。
2. 学科分类排架的使用效果
  由字顺改为分类排架后,起初读者在使用上会有所不适,评价褒贬不一,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多体会到了分类排架的好处,反映良好。在期刊管理上,工作中原来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1) 便于读者按照主题或学科集中查找或发现更多相关的期刊信息。
2) 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和检索习惯。如,中文期刊一改原有的按照刊名笔画排序的模式,颇受读者欢迎。
3) 同种期刊由分散而集中。在主题不变情况下,期刊前后改名采用跟号的处理办法,避免了原有的期刊因改名而分别存放在几处的状况。据统计,馆藏中、西文期刊中经过改分类排架,有超过1/3的期刊在几易刊名后而能按照学科分类号集中排架,大大方便了读者查阅。
4) 现、过刊架号统一。读者不需要为阅览同一期刊而检索不同的架号;工作流程也因此而得到优化。
  从目前读者反馈来看,大多数读者已经逐步适应和接受了这种排架方式,对于一些意见较大的年长者,阅览室工作人员采用专门辅导、为年长读者取刊的服务方式,以缓和他们对新排架方式的种种不适。
三、 自我评价
  本馆现行的期刊排架体系在下列两个主要方面表明其具有独创的北大特色:
- 紧跟国际趋势依据期刊文献内容进行主题分类,通过对卡特号一定规律的扩展和变通,兼顾了期刊刊名的字顺排序,使得学科期刊的按学科集中,同时还解决了在同一学科类号下众多刊的排架顺序问题;
- 不仅从书目记录中可以反映刊物的前后变化和继承关系,还可通过索刊号来揭示期刊的继承关系,非常一目了然,使那些因更名、时分、时合几经变化的刊物能在刊架位置上集中上架摆放,反映出它们的继承关系来,有效地帮助了读者快速查找和获取文献,同时也帮助读者和内部工作人员历史性的了解刊物的发展变化关系。
  在中文到西文,从现刊到过刊,全部30余万册期刊全部从字顺改为分类排架,规模如此之大、改动如此彻底,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当属首例。
  由于种种历时原因,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多采用字顺排架方式:中文刊按笔画字顺排架,西文刊按字母顺序排架。随着近年与境外同行交流的深入,一些期刊馆藏规模较小的图书馆已经尝试着全部期刊用学科分类排架来提供服务,而与北大图书馆规模大体相当的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因方案不成熟或工程规模太大而一直沿用了原有的排架方式,有的则是曾有过改分类排架的想法,却迟迟没有动工,或者是方案已经制定好,并且在系统内已经做了一定的改动却停工保留了期刊实物的排架原状,还有些馆对于现刊实行分类排架,过刊仍实行字顺排架,或者只改了中文刊、没有改西文刊,等等。
  在近两年的馆际交流中,能感受兄弟院校图书馆同行们对北大改分类排架的赞叹,他们认为,这么大的工程做下来真不容易、简直"不可思议"。许多馆员还仔细询问了我们期刊分类架号的结构,带回去研究和借鉴。
四、 经验总结
前期工作准备比较充分。开始起草方案之前的考察工作、前期准备的过程中的多次讨论,都尽可能考虑到改号过程中容易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力求减少改号过程中的问题和返工。
总体方案基本稳定。整个改号工程根据阅览室物理布局、期刊语种以及旧馆改造工期等分为四期工程,这种分期的做法,不仅在工作人员一方容易操作,而且对读者的影响也较小,并且给以读者一个逐步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期刊改号工作小组的模式运行有效。从方案起草初期,馆里成立了期刊改号工作小组。在工作中,改号小组较好的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不仅充分讨论总体方案和架号结构方案,还尽可能由小组出面进行协调工作,为改号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依赖于部门间团结协作。编目部主要负责期刊品种的下架、在系统内的改号、新标签的录入打印工作,期刊部主要负责期刊品种的还架、册数清点、期刊的贴号和倒架工作。工作中都能够尽量克服困难,在工作流程、时间安排上都能够提前协调,力求最佳工作效果。此外,由于同系统部、采访部、分馆办、总务科等相关部门以及保安的较好的配合与支援,使得系统改号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辅助措施缓解了读者对新排架方式的矛盾。采用的辅助措施包括:提供指南、更新导读标识、提供刊名字顺目录和分类目录、增设OPAC检索设备等。
期刊改号过程中的问题反思。整个改号工作虽然比较顺利,但在改号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无法预见或返工的情况。例如:系统升级给期刊改号带来很大影响;中文未编刊的发现增添了改号的困难;因先做年代较近的期刊、后做年代较早的期刊而导致一些记录的继承关系追溯不到位的情况;系统中原有中文刊记录继承关系不完整而导致继承关系追溯不确切的情况;与上述因素相关联的重新改号而导致的阅览室人员返工打号、贴号的情况;打印机因长时间的处理打印刊号,时常出现故障,等。当然,这些无法预见和返工的情况均已在改号过程中由工作人员慢慢消化掉了,对整个改号工作来讲影响不是很大,但如果能够较早预见或及时预防,将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效果。
            (期刊改号工作小组供稿,期刊部、编目部执笔)

 

流通阅览部调整馆藏架位,一切为读者着想

★ 自然科学区
  自然科学区存放着全馆图书的随书光盘,数量大且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现在每月新进光盘约一百多张,存放光盘的空间又很有限,为了更好地提供读者服务,需要经常调整光盘柜。自然科学区利用假期时间,将所有的光盘柜进行了调整,将复盘调整到辅助柜里,又将经常外借的光盘柜进行了调整。全组同志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有改标签的,有倒盘的,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利用假期时间,我们还修补了约360多本破损图书。这些图书有的缺封面,有的少封底。全组同志配合默契,有负责粘书的,有负责"题词"的,经过大家的巧手修补,旧貌换新颜。这既满足了读者的借书需求,也减少了送出去装订所耽误的时间,又为图书馆节约了开支,何乐而不为?我们还对自然科学区中文工具书的"可借"状态进行了修改并同时进行了清点,避免了常用工具书被读者当作"热门书"借出,保证了读者的室内查阅。
                     (流通阅览部 王藏珍)
★ 人文社科区
  近年来由于大量新书的购进,流通部各阅览室开架区的架位十分拥挤,使得大量新书上架非常困难,尤其是文科类图书,这给读者找书及图书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为了不影响读者用书,集中下架和架位调整的工作只能利用假期进行,为此人文社科区及文科上书组的全体同志从6月中旬开始,集中对94年以前出版的马列类、军事类、社科类、政治类、经济类、语言类、教育类、艺术类中文书以及90年以前的外文图书进行了下架和藏书布局的调整。从提书下架、修改馆址到上书倒架,大家相互配合,紧密协作。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人文社科区的18,865册图书下架并转入闭架借书处,其中中文图书9,945册,外文图书8,920册,同时调整图书架位近20万册。随后,根据新的架位调整了标识,为新学期的借阅服务做了充分准备。
                     (流通阅览部 杨新运)

外文图书(新号)清点工作完成

  自2005年10月底至2006年8月底,共清点外文图书(中图法类号)3万多册,另有近2000册的外文等待回溯。至此,闭架借书处五层的外文图书(中图法类号)基本清点完毕。接下来将开始皮号图书的清点。
                       (流通阅览部)


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2006年迎新工作小记

  图书馆的迎新工作作为每年的例行工作,一直受到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2006年迎新工作小组的成员新老结合,年年出新。为了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仅认真熟悉掌握迎新工作的有关精神和材料,而且还结合规定的参观路线,将材料重新进行组织,使准备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正是由于新老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才使得我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年年都有提高,年年都有新气象;也正是由于我馆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全校各院系也都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以前各院系称这项工作为新生参观图书馆,现在称新生图书馆培训,与图书馆的配合也一年比一年好,不仅时间准,而且人员组织的相当整齐。四天的时间,每天8个批次,共计32批,全校7000多新生,居然只有一个批次没有按时到场,在往年是很难想象的。这为新生利用图书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过去,是为了未来做得更好。迎新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这样的愿望:明年会比今年更好。
                     (信息咨询部 宋益宏)


☆☆ 团结协作 规范管理 ☆☆

  随着图书采购审计风暴的掀起,图书市场出现了新一轮的整合,价格战出现了白炽化状态,竞争更加激烈。为了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规程,保障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有序、渐进发展,图书馆采访部重新修订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业务规程》,调整工作流程,严格财务制度,使整个工作流程更加顺畅、规范。同时,还起草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商选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报告馆务会,为以后进一步规范文献供应商的选择,实行招标采购做准备。
  自从系统升级到GL3.0以来,采访模块与过去相比,存在诸多的问题,对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图书积压严重。采访部全部人员发扬互帮互学的精神,不断摸索,克服重重困难,已经将积压验收的图书全部处理完毕,现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此外,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采访部与特藏部密切合作,对王选院士和侯仁之教授捐赠的大量图书期刊进行及时、认真的查重处理,顺利完成了接收捐赠、转赠的移交工作。
                        (采访部)

图书馆新入馆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建立

  为了使新聘人员到馆后能够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总体情况、熟悉图书馆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便在工作岗位上将所学的知识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工作中与其他岗位其他部门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制订了新入馆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制度。
培训对象:每年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由校内外调入的人员。
培训时间:半年。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岗位轮训――轮流在图书馆各部门进行。
培训后由各部门主任填写鉴定表,各接受培训人员提交培训总结。
  此制度经馆务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建立,并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新聘馆员来部门实习,开学高峰时助一臂之力

  今年我馆新聘的裴微微、刘彦丽、张丽静、陈瑞金、王晶晶等五位同志,暑假及开学前两周都在流通部培训。她们分别到还书、上书、证卡等流通部各业务台口进行了实习,所到之处,她们都虚心好学,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得到了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开学业务高峰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小结会上,她们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书库要加强通风,开架区的书标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便于读者查找等等。
                        (流通阅览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我馆开展馆际合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加强两馆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协商,就互办借书证、互通资源等项内容达成合作协议。协议有效期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将向北京大学图书馆赠送外研社出版的与北大专业设置相关的出版物共两套,两馆互办100个借书证,并就具体实施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经两馆领导协商,我馆馆长助理聂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担任挂职副馆长,指导该馆与系统、网络相关的业务工作。

----- 分 馆 建 设 -----

馆际合作在分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中古史中心分馆是北京大学图书文献保障体系中以中国古代史研究为特色的专业分馆,文献收藏范围以历史学为主,其中包含了古代哲学史、宗教史、政治史、法律史、社会史、军事史、教育史、语言文学史,以及敦煌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古籍考订学等。各类藏书有近6万余册,其中不少属于珍贵文献。
  中古史中心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来自于自购图书,其次则是来自于馆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赠书或交换图书,此外学者个人赠书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在建设专业分馆、创建特色文献中心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及时追踪最新学术动态,尽可能掌握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学者个人的研究信息及其科研成果,采取跟进式订阅,做到随出随买,保证重要学术著作的不缺失。另一方面,与海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科研机构及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出版文献的互通有无,相互交换,对古籍文献数字化典藏方面的合作与共享,是完善专业分馆建设、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方面。

一、 专业文献的收藏与交换

  首先,专业文献的交流与交换是同一学科领域图书馆建设的常态,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
  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来说,目前在中国大陆藏有古代文献与研究论著较有特色的图书馆主要有: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国家档案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及历史系、古籍所的资料室,以及社科院系统的历史所等;在台湾主要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及历史系资料室,以及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在香港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公开教师进修学院等图书馆;在国外则主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的东亚或中国学、汉学研究图书馆;在法国有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远东学院图书馆;在德国有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等汉学研究所图书馆;在荷兰有莱顿大学汉学图书馆;在日本有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亚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奈良大学等图书馆;在韩国有汉城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图书馆,等等。由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机构及其图书馆的区域分散在世界各地,其历史背景不同,收藏的研究文献渠道不同,又由于各个研究机构的研究范围与侧重点不同,每个图书馆均有不同的特色。相互沟通与文献交换,对于满足不同地域的读者需求十分重要。
  其次,文献交换也是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发展的需求。传统中国古代史研究,主要以政治制度史、朝代更替、政治人物研究为主,较少借鉴其他专业的资料与方法。而进入新世纪,中国史学研究发生着深刻变化,边缘史、小历史逐渐进入主流研究,与其相关的宗教史、社会史、民族史等文献及其理论方法,受到史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学科领域文献的交流与交换也变得十分重要。
  对中古史中心分馆这样一个规模很小的专业分馆来说,现实可行的文献交换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中古史中心的出版物进行交换
  中古史中心分馆与以上的图书馆大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远东学院图书馆是我们较早建立文献交换关系的图书馆之一,中古史中心从1982年刚刚成立时起,就将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陆续寄送该图书馆,并得到其回赠的《汉学研究年刊》等著作。目前每一期《唐研究》都由我们寄去,获得交换的文献有《Biblitheque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等,满足了中、法研究者在不同地域的不同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是亚洲著名的大学图书馆之一,与该馆建立合作交换关系,将对增加我们研究中心的文献典藏,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非常珍惜与港中大图书馆的合作,主动寄上了我们的22种交换书目,并获得了港中大图书馆22种29册图书的回赠。其中王章偉著《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霍巍著《西南天地間:中國西南的考古, 民族與文化》等绝大部分图书,都是北京大学中心馆及各分馆目前所没有的。我们将其编目进入网络联合目录数据库之后,填补了北大馆藏之所缺,满足了教师、研究生教学、科研用书之需求。特别是陳正祥先生一系列影响较大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尽管是陈先生早期的论著,却填补了北京大学馆藏上的空白,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及学生提供了查阅的方便。
2、 以代购图书方式进行交换
  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图书馆以其系列出版物《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赠送中古史中心分馆,我们则根据他们的要求,以代其购买图书的方式来获得赠书,代购图书的经费由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支付。
  此外,如果只是购买一本或两本图书,我们也会以赠书的方式与对方交换。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来函,有读者希望复制《唐宋变革论》一书中的文章,他们馆里没有这本书,希望我们提供帮助。在满足读者的需求后,我们特别购买了《唐宋变革论》一书赠给傅斯年图书馆,他们十分感谢,认为不仅增加了傅斯年图书馆大陆唐宋史研究论著的馆藏,也为今后读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3、 以复制图书来获得交换
  这种方式常常用于国内、校内图书资料的交换。如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博士、硕士生非常需要使用中古史中心分馆所藏《十韵汇编》一书,而这本书是1973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现在已成绝版书,全校只有一本。为了满足中文系的需求,经过两个图书馆的协商,我们复制了《十韵汇编》送给中文系图书馆,中文系图书馆则送给我们一部珍贵的日文图书复本《殷墟卜辞综类》作为交换。这种方式不仅使双方图书馆及读者均受益,更免除了单位之间经费来往的麻烦。

二、 专业文献整理与利用中的合作

1、 文献传递中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我们在工作中曾遇到台湾大学历史系一位女教授做"清代列女传"研究,但她人在英国,为了帮助其查询资料,台湾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古史中心图书馆实现了4馆合作,并在克服了暑期闭馆、善本书不能复印、故宫图书属于文物等一系列困难之后,最终帮助其查找到了所需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还对善本部分专门制作了数码光盘资料,解决了复制的问题。从此次合作中我们看到,馆际合作不仅是双向的,也是多向的,多项合作的力量往往能够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
2、 文献整理中的配合与借鉴
  中古史中心分馆在整理"余嘉锡读已见书斋藏书综合目录"的过程中,尤其体会到馆际合作中相互配合、支持的重要。
  余嘉锡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的学术代表作《四库提要辩证》,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先生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500余种,15000余册。余嘉锡先生的藏书,虽并不以稀有版本为特色,但其收罗之广,且坚持读书校书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保留了大量批注,无疑是学术研究史上的宝贵财富。将余嘉锡先生的藏书整理出版,并将该目录纳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文献数据库,对于继承其研究传统,了解其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弘扬中国古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整理过程中,查阅、比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的图书是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古籍部领导与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此外还利用了国家图书馆古籍目录、日本东京大学东亚研究所图书馆汉籍目录、京都大学图书馆汉籍目录,对于查阅、核实、比对同一史料的责任者、版本出处等项,以便更加准确、无误地完成著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 馆际间数字化文献与研究网络的共享

  在e时代的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与研究网络的利用,已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的迫切需求。由于电子文献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加之版权的限定较为严格,目前除了少量西文论著,大量的史料文献电子资源还未能实现馆际间共享。例如,目前大陆学者仍不能在傅斯年图书馆之外利用傅斯年图书馆的网上电子文献。
  中古史中心分馆现在已经实现的共享有:傅斯年图书馆前任馆长、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柳立言先生架设了"宋史研究网络",所收集信息十分丰富,可说是汇集了宋史研究之大全,各类资源与信息,对宋史研究的机构与学者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是及时、快捷获取宋史研究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经过柳立言先生的授权"宋史研究网络"已与中古史中心分馆实现了链接。同时可以与其交换的,是使用中古史中心制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数字化图像信息库》、《1986年以后出土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0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全文检索数据库》等(目前仅限于在中古史中心网页上使用)。
  此外,中古史中心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制作的"宋人传记资料库",由于中古史中心是编制者之一,使未来在两个图书馆共同使用成为可能。
  为了促进共同研究的发展,减少网络资源的重复制作与资源的浪费,充分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共享,我们建议以北大中心馆古籍部为主体,中古史中心分馆协助,共同协商并扩展与海外中国史学图书馆之间的实质性交流,特别是古籍文献电子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利用。
  
  总之,馆际合作并不是只有北大中心馆才可以做的事,每一个专业分馆在与相对应领域的科研机构合作时,都应将以图书文献交换、资料传递为主的馆际合作开展起来,这是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创立特色文献研究中心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中古史中心分馆 臧健)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首次进行新生图书馆培训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的典范,在已经进行的软件学院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的学生以硕士为主兼收二学位,生源广泛,基础扎实。
  在每年北京大学的新生教育中,图书馆培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使新生了解北大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悠远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积淀,而且还能知道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的大体布局,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软件与微电子学院06级新生共有700多名,按照原来的安排,新生培训应该在北大图书馆进行。考虑到两地交通往返要2个多小时,而且要动用十多辆大轿车,在一天的时间内组织全体本院新生准时参加北大的培训的确有一定的困难。经过与图书馆分馆办公室联系沟通,最后决定新生入馆教育就在本院进行,中心馆提供部分培训资料,软件学院分馆的老师组织培训,将两馆的情况一并向新生介绍。
  2006年9月8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图书馆培训在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大兴校区3302和3303教室同时进行。这是本院成立四年来首次在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增加图书馆培训。北大图书馆全力支持这次培训,不仅提供了"百年书城世纪行"的介绍光盘,还赠送了700份图书馆印制的读者宣传页,使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新生在入学伊始即被北大馆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馆藏所吸引。
  在播放"百年书城世纪行"光盘的过程中,近四百名学生凝神静听,并不时被片中所展现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折服,发出不停的感叹。更有新近就职的归国教授在将上课的前夕赶来观看,并在不得不离开时叮嘱图书馆老师,一定要给她留一份这个光盘,因为它"太有用、太吸引人了"!
  其后,学院图书馆老师就学院图书馆特殊的规章制度、借阅规定、办证方法及论文查阅等为学生逐一进行了讲解,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图书馆机读目录的检索及使用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进入北大图书馆丰富馆藏的最佳途径。
  培训结束后,学生们仿佛还意犹未尽,仍在为能尽快使用图书馆的馆藏、亲自体验全国高校最大图书馆而跃跃欲试,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这个全国最高学府的一员,并将在它的图书馆中汲取知识源泉,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张 莉)

----- 项 目 进 展 -----

CALIS文理中心顺利通过CALIS子项目验收

  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在各部门的大力合作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CALIS全国文理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任务,在6月14日CALIS子项目的验收会上,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验收。
  在此向所有参加各项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衷心致谢,并通报建设任务如下。
  1. 引进数据库集团采购(咨询部、采访部):除保持11个出版商的16个集团外,新增13个数据库商的20个数据库,为高校提供了117个数据库,23035电子期刊和连续出版物,电子图书9935种,103000种学位论文全文,均超额完成任务。
  2. 数字加工(数字加工部、系统部、古籍部、流通部):本地完成古籍与民国图书、教学参考书、学位论文、拓片、舆图、古代珍本字画、多媒体资源、图像等特色资源的数字加工共6 TB。
  3. 数字资源存储体系(系统部):已经在建设中,即将完成。
  4. 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及文理中心门户(CALIS技术中心、咨询部、系统部、流通部、期刊部):运用先进理念与技术,成功建成北大图书馆和文理中心门户,是全国图书馆界第一个信息资源最完整、综合服务功能最强、整合技术最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并已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服务。
  5. 文献传递(咨询部、期刊部):完成CALIS馆际互借系统的启用并开始运行,完成97,208份文献传递任务,超额1.43倍。
  6. 培训教室及培训任务(咨询部、系统部和其它相关部门):建成培训教室,为最终用户提供培训20,361人次,为全国高校馆员提供培训4,877人次,超额完成任务。
  7. 虚拟参考咨询(咨询部、系统部、流通部、期刊部):建成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网上咨询服务达到3,800人次/年,超额完成。参与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CVRS)的建设,包括项目管理小组工作,并完成4000余条知识库记录,以及20个数据库的课件制作工作。
  8. 课题咨询(咨询部):超额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咨询服务2,222项。
  9. 教学参考书(流通部、数字加工部):参与项目管理小组工作,并提供教参信息6,579条(在参建馆中排名第一),加工全文图书3,458册图书。
  10. 网络资源导航库(编目部、咨询部):参与项目管理小组工作,并承担了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情报学3个学科的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任务,完成7500条导航数据。目前该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中。
  11. 特色数据库精品"学苑汲古"(CALIS技术中心。古籍部、数字加工部):国内高校第一个校际古文献特色库,包括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共有古籍元数据201,055条、古籍书影图像8,000种、电子古籍10万册等内容,超额完成任务,目前已经进入面向全国高校的试运行。
(网址:http://rbsc.calis.edu.cn/aopac/index.htm)
  12. 特色数据库精品"北大名师"(系统部、特藏部、流通部):已拥有233位著名北大名人学者,以及4,213幅图像、5,584条元数据、319条新闻、53篇全文、8部多媒体资料,总数据量达到82GB。
  13. 特色数据库精品"北大讲座"(视听部、系统部):超额完成任务,已拍摄采集加工完成各类讲座节目612集,记录内容达830个小时以上。
  14. CALIS数字资源与服务评估子项目(咨询部、采访部、系统部):目前正在进行中,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各类统计报告与相关数据。
                         (文理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十五"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2006年8月3日,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委托教育部召开的"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上,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DLIS)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
  专家组认为,CADLIS项目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建设进展顺利。各类数字资源建设达到或超过了预定目标,总量达180TB,是目前国内外容量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之一;技术支撑环境建设所形成的相关应用系统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使用效果良好;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文献保障率和增强服务方面效益明显,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保障服务体系之一;建立了符合国内外主流标准的CADLIS标准规范体系;开展了广泛全面、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有效的协作协调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CADLIS项目的管理运行机制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实际。项目建立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以CERNET为依托,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的师生受益,项目建设资源的用户遍及70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项目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人才,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组建议国家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继续对该项目予以支持,持续地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先进而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超额完成CADAL数字加工任务,数据通过验收

  北京大学在"十五"期间,参与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项目(CADAL)。协议规定,北京大学图书馆应该按CADAL项目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在2005年底之前完成30,000册可进行网络发布的图书及其它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任务,并按月向项目管理中心提交数字化产品。之后,我馆又与CADAL管理中心签署了新增数字资源加工协议书,保证在2006年6月底前,完成新增的30,000册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制作提交任务。
  我馆按项目管理中心的要求,配备了相关的各类技术操作软件,严格实施了相关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培养了一支由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加工操作人员所组成的大约15人专业加工队伍。
  两年多来,在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馆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配合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任务。截止到2006年6月底,我们已累计向项目管理中心提交数字化图书 106,400 余册及相关元数据(按两次协议应完成60,000册)。其中:古籍105,300余册,1144万多页;民国图书 1100余册,20余万页;任务超额完成60%。质检结果表明:我们所送提交的电子书的平均一次达标率在99%以上,出错率最低的仅为万分之三。
  项目的完成,不仅使我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也为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项目完成的同时,我们也为本馆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在此谨向全馆员工表达深深的感谢,我们愿意继续为本馆新时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倍努力。
                 (系统部 数字加工部 邵珂)

----- 会 议 综 述 -----

北大哈佛两馆成功举办"第一届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


  2006年8月12-17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在北京海淀镇永丰乡稻香·湖景饭店举行。
  此次论坛缘起于北大哈佛两馆在中美高校图书馆交流中所达成的共识。随着中国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高校图书馆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的独特经验,也是近三十年来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大学图书馆成功经验的结果。中国高校图书馆愿与美国同行分享这些经验,并请他们以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检视及给予启示,以求更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图书馆也希望了解中国图书馆进展,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加强与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理解、交流、合作和共享。于是,相互间的需求造成了的双向交流契机。北大和哈佛愿为中美大学图书馆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中美双方共有33个图书馆的45位代表参加了这届论坛。美方参加论坛的馆长有: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Nancy M. Cline、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长 Karin A. Trainer、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长Sarah E. Thoma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 Winston Tabb、达特茅斯学院图书馆 Jeffery L. Horrell、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馆长郑炯文。论坛还邀请了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领导和管理服务办公室组织学习服务部的前主任DeEtta Jones女士作为培训教师。中方参加论坛的共有26所大学图书馆的36位代表,他们多为图书馆的馆长、副馆长或馆长助理。这些参加论坛的图书馆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本届论坛采取的形式是: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结合,自学和培训相结合,并辅之以大量的阅读材料。参加者分成5个小组,每组围桌而座,便于交流和讨论,每组并配备白板。论坛的开幕式由中美主办方的图书馆馆长分别就中美大学图书馆的现状和未来做概括性发言。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在发言中回顾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他认为,在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中国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阶段较迅速地演进到复合图书馆阶段,CADLIS(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则是现阶段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典型范例。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Nancy M. Cline在报告中从展望未来角度首先分析了研究图书馆的复杂性、活跃性及对教学和科研的参与等特质;她提出,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密切关注环境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社会变化、学校的使命及预算调整情况,不仅要做出图书馆的战略性计划,而且需具备战略性的思考,从而才能预见变化、接受变化和引领变化。图书馆在目前和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生产、传播、使用和保存信息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一个场所起着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作用外,在数字化内容的创建方面、海量数字化数据、文本和图像的保存方面、流通和检索系统的定制方面以及保存学术记录方面都起着并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强和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全程主持了论坛。在论坛的议程中,中美双方还派代表就论坛的以下四个议题分别作主题发言。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俞炳丰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长Sarah E. Thomas 分别就中美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发言;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明华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长Karin A. Trainer分别就中美大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发言;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萧德洪和达特茅斯学院图书馆馆长Jeffrey L. Horrell分别就中美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发言;最后,上海交通大学林皓明副馆长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馆长Winston Tabb分别就中美大学图书馆服务发言。此外,在议程中,论坛所邀请的培训教师DeEtta Jones还就领导课题与挑战、图书馆计划的工作模式及创造馆员成功的环境给各位与会者做了领导者与管理方法的培训。
  在会议的讨论中,美方馆长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图书馆的变化是巨大的,在馆舍和电子化方面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总的说来,中国大学图书馆是越来越开放了,这次论坛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所有中方的馆长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使用这种国际性的语言与美方同行交流思想,确实令他们刮目相看。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但与中国同行一起讨论问题,也能激活思路,碰出思想的火花。中国馆长认为,中美双方的交流已经基本完成了预热(Warm up)阶段, 即相互接触和初步了解的阶段,他们现在更多地希望能和美国同行就具体工作进行交流,也愿意寻求和美国同行更广泛的合作。虽然中国图书馆的问题很难到美国去寻求现成答案,因为彼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但借鉴美国的经验确实对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有帮助,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在关于图书馆工作的讨论中,经费、人事和管理中的问题是中美双方馆长一致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工作中共同的重点和难点。会下,中美馆长之间也密切接触,商谈馆际交流的可能性。
  本届论坛是中国高校图书馆间的一次盛事。自改革开放以来,如此规模的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间的交流尚属首次。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认为,这次论坛更象是一次中美高校图书馆馆长的高峰会议。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表示愿意承办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
                      (特藏部 张红扬)

----- 简 讯 -----

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向我馆赠书

  2006年7月底,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向我馆赠送了全套《清内阁蒙古堂档》,并调拨给古籍部,在古籍阅览室开架,供广大师生查阅。
  此书是"211工程"专项资金资助出版,内蒙古大学"211工程"标志性成果,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合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内阁蒙古堂亦称内阁蒙古房,于康熙九年(1670)设于内阁之下。其主要职掌是:翻译缮拟蒙古、西藏、回部和俄罗斯等国的往来文书。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事关各藩部的诰敕、碑文、匾额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堂译出缮写。同时还负责蒙古文实录的进呈及抖晾等事务。凡外国文字,如俄罗斯照会,即召俄罗斯馆官员至蒙古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由此足见其责任重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房)档案,主要分布在《内阁蒙古堂档案》、《内阁各房、各馆档案》、《内阁俄罗斯档案》等三种档案内。《内阁蒙古堂档案》的簿册类档案,其起止时间为康熙十年至乾隆八年(1671-1743),共计113册。从康熙十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71-1687)的14册为蒙古文档册;从康熙二十八年到六十年(1689-1721)的24册为满蒙文兼有的档册;其余的还有以满文或者以蒙文和藏文书写的诏档、军机档、军务挡、西藏事务挡、致达赖喇嘛敕书挡、策旺阿拉布坦事务挡、和图里挡(即杂录挡)、噶尔丹事务档等专题档册,以及《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会典》等等。全书共分22卷,价格7800元。
  本书原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赠与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查阅,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将其转赠我馆,对此我们谨向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及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古籍部)

摄影家刘培恩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北京全景图》

  9月19日上午,摄影家刘培恩先生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北京全景图》暨《北京全景图》展览仪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阳光大厅举行。刘培恩先生是华泰康恒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华艺工作室的特聘摄影师、军事科学院大校。
  2006年6月9日,北京出现了一次近年来极其罕见的高清晰度天气,刘培恩先生抓住这一非常难得的机会,拍下了这幅珍贵的《北京全景图》,是他数年近百次拍摄中最为得意的一张作品。
  《北京全景图》长14米,高1.20米,是刘先生在北京西山使用高像素数码相机于同一点位、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拍摄的又一幅大型长卷摄影作品,是北京摄影史上整幅尺寸最大的实景照片。
  《北京全景图》由27张单幅画面通过"photoshop"链接制作而成,视角构成超210度。该片定格于京城的瞬间,以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等名胜作前景,聚焦于德胜门、古楼、北海、故宫、天安门广场、天坛祈年殿以及正在修建的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关村CBD大楼、西环广场、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等古老或现代的标志性建筑;上贯京城大厦、京广中心、国贸大厦、银泰中心;左至昌平区蟒山、首都机场、天通苑和回龙观等现代化小区,右至石景山区的青龙山、首钢和石景山游乐园。整幅照片纵深长,跨度大,内涵广,信息量丰富,气势恢弘,瞬间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文明,记录了新北京的发展过程,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北京全景图》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收藏。

                           (特藏部)

          

人事动态

   2006年新进人员:关志英 裴微微 陈瑞金 张丽静 王晶晶 刘彦丽

   2006年退休人员:谢琴芳 周伊


图书馆展览巡礼

§ 墨铭奇妙 戴媛书展
  于2006年9月8日至12日在图书馆展厅举办。
  戴媛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供职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此展是北大访问学者首次举办的个人书法展,共展出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一百余件作品。


§ 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展

  于2006年9月15-19日在图书馆展厅展出。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收藏家协会主办,由法学院教授程道德等提供展品。

§ 汪国新教授《诗书画与人生》北大邀请展

  于2006年9月24-26日在图书馆展厅展出。汪国新现为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农工中央文委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三峡画院院长,其书画以豪放俊逸的画风描绘长卷巨作和重大历史题材著称,曾在海内外近三十次举办画展及其他文化活动。代表作《长江三部曲》、《百马图》等。

§ 邱朝忠、蒋黔智摄影作品展----四川甘孜.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

  于2006年9月在图书馆东楼1楼大厅中展出。两位生活在高原的军人用手中的相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甘孜的自然风光,以斑斓的光与影带给您一缕飘着花香的"康定情歌"。


一封感谢信

戴馆长:
  您好!
  我是北大哲学系美学研究生班学员,特地写信感谢北大图书馆保安部李秀林主任。
  六月二十日晚在图书馆上网,离开时遗忘了一块移动硬盘在机箱上,此硬盘为明基牌,价格1200多元,硬盘被后来上网的一位同学拿走。遗失硬盘后我非常着急,保安部的李秀林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极其热心地帮助我们分析情况,并且不辞辛苦地陪我们观察分析监控录像,锁定嫌疑人之后,帮我们调出该同学的资料,并通知其班主任。
  六月二十三日拿走硬盘的同学终于把硬盘送回来了。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李秀林的热心帮助。同时,也希望图书馆加强对学生宣传"拾物交公"思想,也祝愿北大图书馆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王强、刘芳
                        2006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