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第二讲举行,李霖领读《史记》

2025年4月17日下午,“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活动的第二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李霖作了题为“《史记》是一部什么书”的主题讲座,与广大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思想碰撞。


1.jpg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霖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他指出,司马谈因未能随行汉武帝的封禅大典而“发愤且卒”,遂在临终前嘱托司马迁完成其未竟的史书遗志。在李陵战败没入匈奴事件中,司马迁因为其辩护而获罪,遭受宫刑,但依然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史记》成书后“藏之名山”,汉代《史记》的流传并不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流行的仍然是《汉书》。直到唐代之后,人们才越来越重视《史记》在文学和史学上的价值。


2.jpg

李霖作讲座

 

随后,李霖围绕《史记》的性质与价值展开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史记》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融合多种文体的复合型著作。班固虽批评其内容疏略、价值偏离儒家正统,却也认可其“善序事理”的文笔和“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并对司马迁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说法,是对《史记》史学、文学和忧国忧民之情操的综合评价。李霖也提及认为司马迁受刑而作“谤书”之说。他特别强调,司马迁本人对《史记》的期望是为后世明君提供治理天下的参考,帮助纠正社会秩序,而不是像“谤书”说那样,因受刑而抱怨和诽谤。

如何阅读《史记》?李霖认为,如果认为《史记》的性质是史料,则需要在历史学科的学术规范之下利用《史记》。如果认为《史记》的性质是继《春秋》的《太史公》书,则要关注作者的意图乃至思想体系。对于后者,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司马迁亲自撰写的,哪些是后人的增补。其次应重点关注司马迁直接对读者说的话,如赞语、小序、表序及列传序等,这些部分直接反映了他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第三,《史记》不是一篇一篇的简单拼接,而是一部成体系的作品,要理解司马迁的想法,需通读“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和“古今”。最后,具备文史基础的读者,如果能运用史源学的方法,则可以对司马迁的意图有更准确的把握。


3.jpg

现场读者互动提问

 

互动环节,同学们兴致高涨,踊跃举手提问。李霖和同学们就《匈奴列传》的作者意图、序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4.jpg

讲座结束后,李霖与部分读者合影留念

 

文字:吴滟鹏撰稿,李霖修订

摄影:聂辰颐